1. 古籍
  2. 金史
  3.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翻译 原文

  ◎选举二

  ○文武选

  金制,文武选皆吏部统之。自从九品至从七品职事官,部拟。正七品以上,呈省以听制授。凡进士则授文散官,谓之文资官。自余皆武散官,谓之右职,又谓之右选。文资则进士为优,右职则军功为优,皆循资,有升降定式而不可越。

  凡铨注,必取求仕官解由,撮所陈行绩资历之要为铨头,以定其能否?其有犯公私罪赃污者,谓之犯选格,则虽遇恩而不得与。旧制,犯追一官以至追四官,皆解任周年,而复仕之。承安二年,定制,每追一官则殿一年,凡罢职会赦当叙者,及降殿当除者,皆具罪以闻,而后仕之。凡增课升至六品者,任回复降。既廉升而再任覆察不同者,任回亦降。自进士、举人、劳效、荫袭、恩例之外,入仕之途尚多,而所定之时不一。若牌印、护卫、令史之出职,则皇统时所定者也。检法、知法、国史院书写,则海陵庶人所置者也。若宗室将军、宫中诸局承应人、宰相书表、太子护卫、妃护卫、王府祗候郎君、内侍、及宰相之子、并译史、通事、省祗候郎君、亲军骁骑诸格,则定于世宗之时,及章宗所置之太常检讨、内侍寄禄官,皆仕进之门户也。

  凡官资以三十月为考,职事官每任以三十月为满,群牧使及管课官以三周岁为满,防御使以四十月、三品以上官则以五十月、转运则以六十月为满。司天、太医、内侍官皆至四品止。凡外任循资官谓之常调,选为朝官谓之随朝,随朝则每考升职事一等,若以廉察而升者为廉升,授东北沿边州郡而升者为边升。凡院务监当差使则皆从九品。凡品官任都事、典事、主事、知事、及尚书省令史、覆实、架阁司管勾、直省直院局长副、检法、知法、院务监当差使、及诸令史、译史、掌书、书史、书吏、译书、译人、通事、并诸局分承应有出身者,皆为流外职。凡此之属,或以尚书省差遣,或自本司判补,其出职或正班,杂班,则莫不有当历之名职。既仕则必循升降之定式,虽或前后略有损益之殊,而定制则莫能渝焉。

  凡门荫之制,天眷中,一品至八品皆不限所荫之人。贞元二年,定荫叙法,一品至七品皆限以数,而削八品用荫之制。世宗大定四年五月,诏:“皇家袒免以上亲,就荫者依格引试,中选者勿令当儤使。”五年十月,制:“亡宋官当荫子孙者,并同亡辽官用荫。”又曰:“教坊出身人,若任流内职者,与文武同用荫。自余有勤劳者,赏赐而已。昔正隆时常使教坊辈典城牧民,朕甚不取。”又更定冒荫及取荫官罪赏格。七年五月,命司天台官四品以上官改授文武资者,并听如太医例荫。其制,凡正班,荫亦正班;杂班,荫杂班。明昌元年,以上封事者乞六品官添荫,吏部言:“天眷中,八品用荫,不限所荫之人。贞元中,七品用荫,方限以数。当是时,文始于将仕,武始于进义,以上至七品儒林、忠显,各七阶,许荫一名。至六品承直、昭信,计九阶,许荫二人。自大定十四年,文武官从下各增二阶,其七品视旧为九阶,亦荫一人,至五品凡十七阶,方荫二人,其五品至三品并无间越,唯六品不用荫。乞依旧格,五品以上增荫一名,六品荫子孙兄弟二人,七品仍旧为格。”时又以旧格虽有己子许荫兄弟侄,盖所以崇孝悌也。而新格禁之,遂听让荫。旧制,司天、太医、内侍、长行虽至四品。如非特恩换授文武官资者,不许用荫,以本人见允承应,难使系班故也。泰和二年,定制,以年老六十以上退、与患疾及身故者,虽至止官,拟令系班,除存习本业者听荫一名,止一子者则不须习即荫。

  凡诸色出身文武官一品,荫子孙至曾孙及兄弟侄孙六人,因门荫则五人。二品则子孙至曾孙及兄侄五人,因门荫则四人。三品子孙兄弟侄四人,因门荫则三人。四品、五品三人,因门荫则二人。六品二人,七品子孙兄弟一人,因门荫则六品、七品子孙兄弟一人。旧格,门荫惟七品一人,余皆加一人。明昌格,自五品而上皆增一人。凡进纳官,旧格正班三品荫四人,杂班三人。正班武略子孙兄弟一人。杂班明威一人,怀远以上二人,镇国以上三人。司天、太医迁至四品诏换文武官者,荫一人。

  凡进士所历之阶,及所循注之职。贞元元年,制南选,初除军判、丞、簿(从八品)。次除防判、录事(正八品),三除下令(从七品),。四中令、推官、节察判(正七品),五六皆上令。(从六品)。北选,初军判、簿、尉,二下令,三中令,四上令,已后并上令,通注节察判、推官。正隆元年格,上甲者初上簿军判、丞、簿、尉,中甲者初中簿军判、丞、簿、尉,下甲者初下簿军判、丞、簿、尉。第二任皆中簿军判、丞、簿、尉。三、四、五、六、七任皆县令,回呈省。

  大定二年,诏文资官不得除县尉。八定格,历五年任令即呈省。十三年,制第二任权注下令。旧制,状元授承德郎,以十四年官制,文武官皆从下添两重,命状元更授承务郎,次旧授儒林郎,更为承事郎。第二甲以下旧授从仕郎,更为将仕郎。十五年,敕状元除应奉,两考依例授六品。十八年,敕状元行不顾名者与外除。十九年,命本贯察其行止美恶。二十一年,复命第三任注县令。二十二年,敕进士授章服后,再试时务策一道,所谓策试者也。内才识可取者籍其名,历任后察其政,若言行相副则升擢任使。是年九月,复诏令后及第人,策试中者初任即升之。二十三年格,进士,上甲,初录事、防判,二下令,三中令。中甲,初中簿,二上簿,三下令。下甲,初下簿,二中簿,三下令。试中策者,上甲,初录事、防判,二中令,三上令。中甲,初上簿,二下令,三中令。下甲,初中簿,二录事、防判、三中令。又诏今后状元授应奉,一年后所撰文字无过人者与外除。二十六年格,以相次合为令者减一资历。二十六年格,三降两降免一降,文资 右职外官减最后,上令一任通五任回呈省,遂定格,上甲,初录事、防判,二中令,三、四、五上令。中甲,初中簿,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策试进士,初录事、防判,二、三、四、五上令。其次,初上簿,二中令,三、四、五上令。又次,初中簿,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下甲,初下簿,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二十七年,制进士阶至中大夫呈省。

  明昌二年,罢勘会状元行止之制。七年格,县令守阙各依旧格注授。泰和格,诸进士及第合授资任须历遍乃呈省。虽未尽历,官已至中大夫亦呈省。又诸词赋、经义进士及第后,策试中选,合授资任历遍呈省,仍每任升本等首铨选。贞祐三年,状元授奉直大夫,上甲儒林郎,中甲以下授征事郎。

  经义进士。皇统八年,就燕京拟注。六年,与词赋第一人皆拟县令,第二人当除察判,以无阙遂拟军判。第二、第三甲随各人住贯拟为军判、丞、簿。旧制,《五经》及第未及十年与关内差使,已十年者与关外差使,四十年除下令。正隆三年,不授差使,至三十年则除县令。大定二十八年始复设是科,每举专主一经。

  女直进士。大定十三年,皆除教授。二十二年,上甲第二第三人初除上簿,中甲则除中簿,下甲则除下簿。大定二十五年,上甲甲首迁四重,余各迁两重。第二第三甲授随路教授,三十月为一任,第二任注九品,第三、第四任注录事、军防判,第五任下令。寻复令第四任注县令。二十六年,减一资历注县令。二十八年,添试论。后皆依汉人格。

  宏词,上等迁两官,次等迁一官,临时取旨授之。恩榜,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敕今后凡五次御帘进士,可一试而不黜落,止以文之高下定其次,谓之恩榜。女直人迁将仕,汉人登仕,初任教授,三十月任满,依本格从九品注授。明昌元年,敕四举终场,亦同五举恩例,直赴御试。明昌五年,敕神童三次终场,同进士恩榜迁转。两次终场,全免差使。第六任与县令,依本格迁官,如一次终场,初入仕则一除一差。其余并依本门户,仍使应二举,然后入仕。每举放四十人。凡恩例补荫同进士者,谓大礼补致仕、遗表、阵亡等恩泽,补承袭录用,并与国王并宗室女为婚者。正隆二年格,初下簿,二中簿,三上簿,四下令,五中令,六、七上令,回呈省。

  凡特赐同进士者,谓进粟、出使回、殁于王事之类,皆同杂班,补荫亦以杂班。正隆元年格,初授下簿,二中簿,三县丞、四军判,五、六防判。七、八下令,九中令,十上令。寻复更初注下等军判、丞、簿、尉,次注中等军判、丞、簿、尉,第三注上等军判、丞、簿、尉,四下令,五中令,六上令。

  律科、经童。正隆元年格,初授将仕郎,皆任司候,十年以上并一除一差,十年外则初任主簿,第二任司候,第三主簿,四主簿,五警判,六市丞,七诸县丞,八次赤丞,九赤县丞,十下县令。十一中县令,五任上县令,呈省。三年制,律科及第及七年者与关内差使,七年外者与关外差。诸经及第人未十年者关内差,已十年关外差。律科四十年除下令。经童及第人视余人复展十年,然后理算月日。大定十四年,以从下新增官阶,遂定制,律科及第者授将仕佐郎。十六年特旨,以四十年除下令太远,其以三十二年不犯赃罪者授下令。十七年,敕诸科人仕至下令者免差。二十年,省拟,无赃罪及廉察无恶者减作二十九年注下令,经童亦同此。二十六年,省拟,以相次当为县令者减一资历选注。敕命诸科人累任之余月日至四十二月,准一除一差。又敕,旧格六任县令呈省,遂减为五任。二十八年,减赤县丞一任。明昌五年,制仕二十六年之上者,如该廉升则注县令。六年,减诸县丞、赤县丞两任后吏格,十年内拟注差使,十年外一除一差。若历八任、或任至三十二年注下令,则免差须遍历而后呈省。所历之制,初、二下簿,三、四中簿,五、六、七上簿,犯选格者又历上簿两任,八、九则注下令,十中令,十一、十二上令。

  凡武举,泰和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第三名迁忠翊校尉。中等迁修武校尉,收充亲军,不拘有无荫,视旧格减一百月出职。下等迁敦武校尉,亦收充亲军,减五十月出职。承安元年格,第一名所历之职,初都巡、副将,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第二、第三名,初巡尉、部将,二上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余人,初副巡、军辖,二中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

  凡军功有六:一曰川野见阵,最出当先,杀退敌军。二曰攻打抗拒州县山寨,夺得敌楼。三曰争取船桥,越险先登。四曰远探捕得喉舌。五曰险难之间,远处报事情成功。六曰谋事得济,越众立功。皇统八年格,凡带官一命昭信校尉(正七品)以上者,初除主簿及诸司副使(正九品),二主簿及诸司使(正八品),三下令(从七品),四中令(正七品),五上令,或通注镇军都指挥使(正七品)及正将。其官不至昭信及无官者,自初至三任通注丞、簿,四下令,五中令,六上令及知城寨(从七品)。章宗大定二十九年,迁至镇国者取旨升除后。吏格之所定,女直人昭信校尉以上者,初下簿,二下令,三中令,四、五上令。女直一命迁至昭信校尉、余人至昭信已上者,初下簿,二中簿,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凡至宣武将军以上者,初下令,二中令,二中令,三、四上令。

  凡劳效(谓年老千户、谋克也)。大定五年,制河南、陕西统军司,千户十年以上拟从七品,三十年千户、四十年以上之谋克从八品,二十年以上千户、三十年以上谋克从九品,二十年以上谋克与正班、与差使,十年以上赏银绢,皆以所历千户、谋克、蒲辇单月日通算。二十年,制以先曾充军管押千户、谋克、蒲辇二十年以上、六十五岁放罢者,视其强健者与差除、令系班,不则量加迁赏。后更定吏格,若一命迁宣武将军以上,当授从七品职事者,初下令,二中令,三、四上令。官不至宣武,初授八品者授录事,二赤剧丞,三下令,四中令,五、六上令。初授九品官者,初下簿,二中簿,三上簿,四下令,五中令,六、七上令。大定九年格,三虞候顺德军千户四十年以上者与从八品,三十年千户、四十年以上谋克从九品,二十年以上千户、三十年以上谋克与正班,以下赏银绢。大定十四年,定随路军官出职,以新制从下创添两重,旧迁忠武校尉者今迁忠勇校尉。中都永固军指挥使及随路埽兵指挥使出职,旧迁敦武校尉者今迁进义校尉。武卫军,大定十七年定制,其猛安曰都将,谋克曰中尉,蒲辇曰队正。都将三十月迁一官,至昭信注九品职事。以队正升中尉。中尉升都将。

  省令史选之门有四:曰文资,曰女直进士,曰右职,曰宰执子,其出仕之制各异。

  文资者,旧惟听左司官举用,至熙宗皇统八年,省臣谓:“若止循旧例举勾,久则善恶不分而多侥幸。”遂奏定制,自天眷二年及第榜次姓名,从上次第勾年至五十已上、官资自承直郎(从六品)至奉德大夫(从五品),无公私过者,一阙勾二人试验,可则收补,若皆可即籍名令还职待补。官至承直郎以上,一考得除正七品以上,从六品以下职事,两考者除从六品以上、从五品以下。奉直大夫(从六品)以上,一考者除从六品以上。从五品以下,两考者除从五品以上、正五品以下,节运同。

  正隆元年,罢是制,止于密院台及六部吏人令史内选充。大定元年,世宗以胥吏既贪墨,委之外路干事又不知大体,徒多扰动,至二年,罢吏人而复皇统选进士之制。承直郎以上者,一考正七品,除运判、节察判、军刺同知。两考者从六品,除京运判、总府判、防御同知。奉直大夫已上,一考者从六品,除同前。两考从五品,除节运副、京总管府留守司判官。七年,以散阶官至五品亦勾充,不愿者听。十一年,以进士官至承直者众,遂不论官资但以榜次勾补。二十七年,以外多阙官,论者以为资考所拘,难以升进,乃命不论官资,凡一考者与六品,次任降除正七品,第三任与六品,第四任升为从五品。两考者与从五品,次任降除六品,第三、四任皆与从五品,五任升正五品。承安二年,以习学知除、刑房知案、及兵兴时边关令史,三十月除随朝阙。泰和八年,以习学知除十五月以上,选充正知除。一考后理算资考。大安三年,以从榜次则各人所历月日不齐,遂以吏部等差其所历岁月多寡为次,收补知除,考满则授随朝职。

  贞祐五年,进士未历任者,亦得充补,一考者除上县令,再任上县令升正七品,如已历一任任丞簿者,旧制除六品,乃更为正七品,一任回降从七品,再任正七品升六品,如历两任丞簿者,一考旧除六品,乃更为正七品,一任回免降,复免正七品一任,即升六品。曾历令一任者,依旧格六品,再任降除七品,还升从五品。兴定二年,敕初任未满及历任者,考满升等为从七品。初任未满者尔两任、未历任者四任、回升正七品,两任正七皆免回降。凡不依榜次勾取者同随朝升除,俟榜次所及日听再就补。兴定五年,定进士令史与右职令史同格,考满未应得从七者与正七品,回降从七一任。所勾诸府令史不及三考出职者除从七品,回降除八品。若一任应得从七品者除六品,回降正七品,若一任应得正七品者免降。

  女直进士令史,二十七年格,一考注正七品,两考注正六品。二十八年,敕枢密院等处转省者,并用进士。明昌元年,敕至三考者与汉人两考者同除。明昌三年,罢契丹令史,其阙内增女直令史五人。五年,以与进士令史辛苦既同,资考难异,遂定与汉进士一考与从六品,两考与从五品。

  宰执子弟省令史,大定十二年,制凡承荫者,呈省引见,除特恩任用外,并内奉班收,仍于国史院署书写、太常署检讨、秘书监置校勘、尚书省准备差使,每三十月迁一重,百五十月出职。如承应一考以上,许试补省令译史,则以百二十月出职,其已历月日皆不纽折,如系终场举人,即听尚书省试补。十七年,定制,以三品职事官之子,试补枢密院令史。遂命吏部定制,宰执之子、并在省宗室郎君,如愿就试令译史,每年一就试,令译史考试院试补外,緦麻袒免宗室郎君密院收补。大定二十八年,制以宗室第二从亲并宰相之子,出职与六品外,宗室第三从亲并执政之子,出职与正七品。其出职皆以百五十月,若见已转省之余人,则至两考止与正七品。二十九年,四从亲亦许试补。

  九月初一,诏令削减亲卫军。十五日,起用上党公张开及临淄郡王王义深、广平郡王范成进为元帅。闰九月初四,派张开、温撒辛、刘益、高显率步兵保护陈留、通许粮道。十二日,有箭射到宫中,上面捆的信上写出奸臣姓名,两天后又得到箭信。

  十一月初一,赐贫民粥吃。平章政事侯挚退休。十二月初九,哀宗皇帝下诏议论亲自出征之事。初十,在大庆殿再论其事,哀宗皇帝准备用官奴、高显、刘益为元帅,没被通过。十二日,哀宗皇帝御驾端门,把府库及两府器皿宫人衣物赐给将士。二十五日,哀宗皇帝动身前往南京,与太后、皇后、诸妃告别,很悲恸。二十六日,哀宗皇帝到了开阳门外,诏谕戍兵说:“社稷宗庙在此,你们是壮士,若使它们完好无损,将来功劳不在战士之下。”听得人人都流泪。当日,巩昌元帅完颜忽斜虎从金昌到达,对哀宗皇帝说京西三百里没有水井炉灶,不可前往。于是决定向东走,用尚书右丞跟随,晚上临时住在了陈留。二十七日,临时住在鮧县。二十八日,临时住在黄城。丞相完颜赛不的儿子完颜按春有罪被杀。二十九日,临时住在黄陵冈。三十日,诸将请求到河朔,哀宗皇帝同意了。

  天兴二年(1233)正月初一,渡黄河,北风大作,后续军队不能渡。初二,元朝兵追到南岸,元帅完颜猪儿、贺都喜战死,建威都尉完颜兀论出投降。初五,哀宗皇帝在黄河北岸哭祭战死将士,都赠以官职,杀完颜兀论出的二弟以殉祭。初六,哀宗皇帝临时住在沤麻冈,平章政事白撒、元帅和速嘉兀底不相继而到。初七,白撒率兵攻打卫州未克。十一日,听说元朝军从河南渡黄河,到卫州西南,于是金退兵。十五日,哀宗皇帝跑到归德。十七日,司农大卿蒲察世达、元帅完颜忽土出归德西门奉迎哀宗皇帝到归德。十八日,派使臣召来白撒,历数其罪状,投进监狱,没收家财赏给将士,且说:“你们应该竭忠尽力,不要像他一样误了国。”每人给金一两。二十九日,元朝将领碎不礙进兵汴京。三十日,禁止民间嫁娶,收集京城财物。

  二月初一,鱼山张王献杀死元帅完颜忽土,行省忽斜虎亲自率兵讨伐,适逢从宜严禄杀了张王献,他返回了。收集城中粮食。

  三月二十四日,官奴率忠孝军叛乱,攻击杀了马用,进而杀了尚书左丞李蹊、参知政事石盏女鲁飀、点检徒单长乐,从官右丞以下三百多人。哀宗皇帝赦免了官奴,公布石盏女鲁飀的罪状,任官奴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张天纲为户部侍郎、权参知政事。二十七日,官奴被授予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官奴把哀宗皇帝安居在照碧堂,禁止近臣上奏回答皇帝。哀宗悲泣说“: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死的君主,只恨朕不知道用人,致使被此奴所囚。”于是同内局令宋皀等人商议杀官奴。

  六月初六,官奴及其党羽阿里合、白进都被杀。哀宗皇帝御驾双门,赦免忠孝军,以安军心防止叛乱。于是决定迁往蔡州,诏令蔡、息、陈、颍各地带兵来迎接。初九,中京被攻破。十八日,哀宗皇帝从归德出发,留下元帅王璧守归德。十九日,哀宗临时驻扎亳州。二十六日,哀宗皇帝进入蔡州。

  八月初一,任秦州元帅粘哥完展权参知政事,在陕西行省事。用蜡书告诉他,九月中旬带兵在饶丰关与皇帝会合,欲出其不意攻打宋朝,以夺取兴元。初二,元朝使者王楫告谕宋朝回国,宋朝派军护送,哀宗皇帝听说此事很害怕。初五,哀宗皇帝在见山亭阅兵。本月中,任蔡州都军退休内族阿虎带为同佥大睦亲府事,出使宋朝借粮,阿虎带向哀宗皇帝辞行,哀宗告谕他说:“宋朝人负朕很深了。朕自即位以来,戒令边将不要侵犯南面边疆。边将有请求征讨的人,我都斥责了他们。先前得到宋朝一州,随即还给了他。近日淮阴来归降我们,他们多拿金币来赎,朕不爱财,把全城给了他们,且秋毫无犯。清口之战生擒几千人,都给他们钱粮遣回了他们。现在宋朝乘我们疲惫,占据我寿州,诱骗我邓州,又攻唐州,他们的谋略很短浅啊。元朝灭了四十个国家,下一个是西夏,西夏灭亡后就是我们,我们灭亡了就是宋朝。唇亡齿寒,自然的规律。如果宋朝与我联合,这是为我也是为他们,你晓之此理。”到宋朝,宋朝不答应。

  九月初七,鲁山元帅元志率军来援,赐给他大信牌,升为总帅。初九,因为是重阳节,群臣陪同哀宗皇帝在节度使厅拜天,哀宗皇帝告诉他们说:“国家自开创,养你们已有一百多年了。你们或以先世立功,或以劳效起身,披坚执锐,好多年了。现在正当厄运,与朕同患,可谓忠诚啊。近闻元朝兵将到,正是你们的立功报国之时,纵然为王事而死,也不失为忠孝之鬼。以前你们立功,常担心不为朝廷所知,今天临战,朕亲自观看,你们勉励吧。”因此赐给卮酒。酒未喝完,哨兵来报,敌兵几百人突然到了城下。将士踊跃请战,哀宗皇帝批准了。初十,元朝军筑长垒围蔡城。十八日,收集蔡城的粮食。二十日,禁止公私酿酒。

  十月初十,用绳子把饥民和老弱病残的人系下城。十三日,给饥民船只,听任他们采割城壕的菱草吃。二十日,哀宗皇帝在子城检阅射箭,射中的人赏给麦不等。二十五日,殿前左副都点检温敦昌孙战死。

  十一月初一,宋朝派大将江海、孟珙率兵万人,献粮三十万石助元朝兵攻打蔡州。

  十二月初四,把所有的民丁都召来防守,召集强壮的妇人假扮男人,运大石头。哀宗皇帝亲自出去抚慰军队。初七,元朝兵决开练江,宋朝兵决开柴潭,水都进到汝水。初九,元朝军攻破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死。十九日,元朝兵摧毁西城,哀宗皇帝对侍臣说:“我做金紫光禄大夫十年,做太子十年,做皇帝十年,自知没有大过错,死而无怨。所怨的是祖宗江山传了百年,到我却断绝了,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一样同为亡国,独此介意。”又说:“自古没有不亡的国家,亡国之君往往被人囚系,或被俘虏,或在阶庭被辱,或被闭在空谷中。朕不至于此。你们看着,朕志已决。”都尉王爱实战死。炮兵总帅王锐杀死元帅夹谷当哥,率三十人投降元朝。二十日,拿御用器皿赏给战士。二十四日,哀宗皇帝穿便衣率兵夜里出东城逃走,到栅旁没能突围出去,且战且回。二十五日,杀马厩中五十匹马、官马一百匹犒赏将士。

  天兴三年(1234)正月初三,册封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初五,用近侍分别守四城。初九夜,哀宗皇帝召集百官,传位给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坚辞不受。哀宗诏说:“朕传位给你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朕身体肥胖,不便骑马奔跑。你平日敏捷有将略,万一幸免一死,皇帝后代不绝,这是朕的志向。”初十,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祝贺,礼毕匆忙出击御敌,而南面已插上了宋朝旗帜。一会儿,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军弃门,宋大军涌入城中,与城中守军展开巷战,城中守军不能抵抗。哀宗在幽兰轩自缢而死。末帝承麟退保子城,听说哀宗死了,率群臣进去大哭,谥号“哀宗”。哭奠未完,城池崩溃,放火烧城,奉御绛山在汝水上收哀宗尸体及随葬物。末帝承麟被乱兵所害,金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