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辽史
  3. 卷十八

卷十八

翻译 原文

  ◎百官志四

  ○南面下

  ◇南面京官

  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五京并置者,列陈之;特置者,分列于后。

  三京宰相府职名总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东京宰相府。圣宗统和元年,诏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诸京内省客省职名总目:

  某京某省使

  某京某省副使。耶律蒲奴,开泰末为上京内客省副使。

  上京内省司

  东京内省司。《地理志》,东京大内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

  五京诸使职名总目:

  某京某使。王棠,重熙中为上京盐铁使。

  知某京某使事。张孝杰,清宁间知户部使事。

  某京某副使。刘伸,重熙中为三司副使。

  同知某京某使事。道宗大康三年见挞不也同知度支使事。

  某京某判官。圣宗太平九年见户部使判官。

  上京盐铁使司

  东京户部使司

  中京度支使司

  南京三司使司

  南京转运使司。亦曰燕京转运使司。

  西京计司

  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职名总目:

  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圣宗统和元年见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吴王稍。

  某京副留守。天祚天庆六年见东京副留守高清臣。

  知某京留守事。萧惠,开泰二年知东京留守事。

  某府少尹。圣宗太平四年见临潢少尹郑弘节。

  同知某京留守事。太平八年见中京同知耶律野。

  同签某京留守事。萧滴冽,太平六年同签南京留守事。

  某京留守判官。室昉,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

  某京留守推官。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留守推官李可举。

  上京留守司

  东京留守司

  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命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治镇州。圣宗统和十二年命室昉为中京留守,治太定府。

  南京留守司。太宗天显三年升东平郡为南京,治辽阳。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圣宗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西京留守司

  五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

  同知某府事。圣宗太平五年见同知中京事萧尧衮。

  上京都总管府

  东京都总管府

  中京都总管府

  南京都总管府

  西京都总管府

  五京都虞候司职名总目:

  都虞候

  上京都虞候司

  东京都虞候司

  南京都虞候司

  西京都虞候司

  中京都虞候司

  五京警巡院职名总目:

  某京警巡使

  某京警巡副使

  上京警巡院

  东京警巡院

  中京警巡院

  南京警巡院

  西京警巡院

  五京处置使司职名总目:

  某京处置使

  上京处置司

  东京处置司

  中京处置司

  西京处置司

  南京处置司

  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博士

  助教。

  上京学。上京别有国子监,见朝官。

  东京学

  中京学。中京别有国子监,与朝官同。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圣宗统和十三年,赐水硙庄一区。

  西京学

  已上五京官。

  上京城隍使司。亦曰上京皇城使。

  上京城隍使。韩德让,景宗时为上京城隍使。

  东京渤海承奉官。圣宗开泰八年耶律八哥奏,渤海承奉班宜设官以统之,因置。

  渤海承奉都知押班

  辽阳大都督府。太宗会同二年置。

  辽阳大都督。会同二年,都督曷鲁泊等关防辽阳东都。

  东京安抚使司

  东京安抚使

  东京军巡院。《地理志》,东京有归化营军千余人,籍河朔亡命于此,置军巡院。

  东京军巡使

  中京文思院

  中京文思使。马人望父牷为中京文思使。

  中京路按问使司

  中京路按问使。耶律和尚,重熙二十四年为中京路按问使。

  中京巡逻使司

  中京巡逻使。耶律古昱,开泰间为中京巡逻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

  中京大内都部署。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大内都部署。

  中京大内副部署

  南京宣徽院

  南京宣徽使。道宗寿隆元年见宣徽使耶律特末。

  知南京宣徽院使事

  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宣徽副使

  同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处置使司。圣宗开泰元年见秦王隆庆为燕京管内处置使。

  燕京管内处置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萧讨古,乾亨初为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步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马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军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步军都指挥使

  南京步军副指挥使

  南京栗园司

  典南京栗园

  云州宣谕招抚使司

  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二员。统和四年见韩毗哥、邢抱朴为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

  南面大蕃府官

  黄龙府

  知黄龙府事。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知黄龙府事耶律瓯里斯。

  同知黄龙府事

  黄龙府判官

  黄龙府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学

  博士

  助教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咸雍元年见知兴中府事杨绩。

  同知兴中府事

  兴中府判官

  兴中府学

  博士

  助教

  南面方州官

  辽东西、燕,秦、汉、唐已置郡县,设官职矣。高丽、渤海因之。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唯节度使朝廷命之,后往往皆归王府。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其设官则末详云。

  节度使职名总目:

  某州某军节度使

  某州某军节度副使

  同知节度使事。耶律玦,重熙中同知辽兴军节度使事。

  行军司马

  军事判官

  掌书记。刘伸,重熙五年为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

  衙官

  某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马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步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上京道:

  怀州奉陵军节度使司

  庆州玄宁军节度使司

  泰州德昌军节度使司

  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

  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

  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

  徽州宣德军节度使司

  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

  懿州广顺军节度使司

  渭州高阳军节度使司

  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

  东京道: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

  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

  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司

  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

  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

  渌州鸭渌军节度使司

  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

  乾州广德军节度使司

  贵德州宁远军节度使司

  沈州昭德军节度使司

  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

  通州安远军节度使司

  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

  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

  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

  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

  宾州怀化军节度使司

  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

  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

  复州怀德军节度使司

  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

  中京道:

  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宜州崇义军节度使司

  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司

  川州长宁军节度使司

  建州保静军节度使司

  来州归德军节度使司

  南京道:

  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

  平州辽兴军节度使司

  西京道:

  云中大同军节度使司

  云内州开远军节度使司

  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司

  蔚州忠顺军节度使司

  应州彰国军节度使司

  朔州顺义军节度使

  观察使职名总目:

  某州军观察使

  某州军观察副使

  某州军观察判官。王鼎,清宁五年为易州观察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中京道:

  高州观察使司

  武安州观察使司

  利州观察使司

  东京道:

  益州观察使司

  宁州观察使司

  归州观察使司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使司

  上京道:

  永州永昌军观察使司

  静州观察使司

  团练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团练使

  某州团练副使

  某州团练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安州团练使

  防御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防御使

  某州防御副使

  某州防御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广州防御使司

  镇海府防御使司

  冀州防御使司

  衍州安广防御使司

  州刺史职名总目:

  某州刺史。

  某州同知州事。耶律独攧,重熙中同知金肃军事。

  某州录事参军。世宗天禄五年,诏州录事参军委政事省差注。

  州学

  博士

  助教

  上京道五州:乌、降圣、维、防、招。

  东京道三十七州:穆、贺、卢、铁、崇、耀、嫔、辽西、康、宗、海北、岩、集、祺、遂、韩、银、安远、威、清、雍、湖、渤、郢、铜、涑、率宾、定理、铁利、吉、麓、荆、胜、顺化、连、肃、乌。

  中京道十三州:恩、惠、榆、泽、北安、潭、松山、安德、黔、严、隰、迁、润。

  南京道八州:顺、檀、涿、易、蓟、景、滦、营。

  西京道八州:弘、德、宁边、归化、可汗、儒、武、东胜。

  县职名总目:

  某县令

  某县丞

  某县主簿。世宗天禄五年,诏县主簿委政事省差注。

  某县尉

  县学。大公鼎为良乡县尹,建孔子庙。

  博士

  助教

  五京诸州属县,见《地理志》。县有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等役。有破产不能给者,良民患之。马人望设法,使民出钱免役,官自募人,仓司给使以公使充,人以为便。

  南面分司官

  平理庶狱,采摭民隐,汉、唐以来,贤主以为恤民之令典。官不常设,有诏,则选材望官为之。

  分决诸道滞狱使。圣宗统和九年,命邢抱朴等五员,又命马守瑛等三员,分决诸道滞狱。

  按察诸道刑狱使。开泰五年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

  采访使。太宗会同三年命于骨邻为采访使。

  南面财赋官

  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诸钱帛司职名总目:

  某州钱帛都点检。大公鼎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长春路钱帛司。兴宗重熙二十二年置。

  辽西路钱帛司

  平州路钱帛司

  转运司职名总目:

  某转运使

  某转运副使

  同知某转运使

  某转运判官

  山西路都转运使司。杨皙,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运使。

  奉圣州转运使司。圣宗开泰三年置。

  蔚州转运使司

  应州转运使司

  朔州转运使司

  保州转运使司。已上并开泰三年置。

  西山转运使。圣宗太平三年见西山转运使郎玄化。

  南面军官

  《传》曰:“虽楚有材,晋寔用之。”辽自太祖以来,攻掠五代、宋境,得其人,则就用之,东北二鄙,以农以工,有事则从军政。计之善者也。

  点检司职名总目:

  某都点检。穆宗应历十六年见殿前都点检耶律夷剌葛。

  某副点检。圣宗太平六年见副点检耶律野。

  同知某都点检。道宗清宁九年见同知点检司事耶律挞不也。

  点检司

  殿前都点检司

  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司

  诸指挥使司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圣宗统和二年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倬。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某军都指挥使司

  某军副指挥使司

  并同前。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司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四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兵马都指挥使司。圣宗统和五年,以宋降军置七指挥署,左右厢,凡四十二员。七年,隶总管府。

  归圣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宣力军都指挥使司

  四捷军都指挥使司

  天圣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诸军都团练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团练使。赵思温,太祖神册二年为汉军都团练使。

  某军都团练副使

  某军团练判官

  汉军都团练使司

  诸军兵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总管。圣宗太平四年见兵马都总管。

  某兵马副总管

  同知某兵马事

  某兵马判官

  兵马都总管府

  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

  南面边防官

  三皇、五帝宽柔之化,泽及汉、唐。好生恶杀,习与性成。虽五代极乱,习于战斗者才几人耳。宋以文胜,然辽之边防犹重于南面,直以其地大民众故耳。卒之亲仁善邻,桴鼓不鸣几二百年。此辽之所以为美也欤。

  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安抚使司。

  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改易州安抚司。

  易州飞狐招抚司

  西南面招安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初为西南面招安使。

  巡检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中为巡检使。

  五州都总管府。耶律速撒,穆宗应历初为义、霸、祥、顺、圣五州都总管。

  山后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见蒲奴宁为山后五州都管。

  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见霸、建、宜、白川、锦五州制置使。

  三州处置使司。韩德枢,太宗时为平、滦、营三州处置使。

  霸州处置使。统和二十七年废。

  (四)

  五年(1125)春正月初九,党项小斛禄派人请皇上前往其辖地。十六日,皇上前往天德,过沙漠时,金兵突然到来。皇上徒步出逃,近侍进献珠帽,没有接受,乘坐张仁贵之马得以逃脱,到达天德。十七日,遇到下雪,没有御寒之物,术者进献貂裘帽;途中绝粮,术者进献麦和枣子;皇上想休息,术者便跪坐下来,让皇上靠在身上和衣打盹。术者等人则只好啃食冰雪以缓解饥饿。经过天德。到夜里,准备歇宿于百姓家中,诳称是侦骑,那一家人知道是皇上,便在马前叩头,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偷偷地住在他家中。过了几天,嘉许其忠心,遥授为节度使,于是赶往党项。任命小斛禄为西南面招讨使,总知军事,又赐予其子及众将校爵位赏赐各有等差。

  二月,皇上来到应州新城以东六十里,为金人完颜娄室等人所俘获。

  八月初四,皇上到金国。初七,降封为海滨王。因病去世,年五十四岁,在位二十四年。金皇统元年(1141)二月,改封为豫王。五年(1145),安葬于广宁府闾阳县乾陵旁。

  耶律淳所建之国,后世称之为北辽。淳乳名涅里,兴宗第四孙,南京留守、宋魏王和鲁斡之子。清宁初,太后收养了他。成年之后,十分爱好文学。昭怀太子获罪之后,道宗皇上想以耶律淳为继承人。后来皇上恼怒耶律白斯不,得知他与耶律淳交好,便出贬耶律淳为彰圣等军节度使。

  天祚即位,耶律淳进位为郑王。乾统二年(1102),升为越王。六年(1106),拜为南府宰相,首倡制定两府礼仪。皇上很高兴,迁封他为魏王。其父和鲁斡逝世,皇上当即让他承袭父亲的南京留守一职。每逢冬、夏,两次进京朝见皇上,宠幸冠于诸王之上。

  天庆五年(1115),皇上东征,都监耶律章奴渡鸭子河,与耶律淳之子阿撒等三百余人逃回,先派敌里等人以废天祚立淳之谋划向耶律淳报告,耶律淳斩下敌里之首进献于皇上,进封为秦晋国王,拜为都元帅,赐给金券,免除依汉仪的三跪九叩首之拜礼,不直呼其名。准予自择将士,于是召募燕、云一带的精兵。东下锦州,队长武朝彦作乱,劫持耶律淳。耶律淳躲藏起来,得免被劫,收捕朝彦诛杀之。适逢金兵前来,耶律淳会集兵马与之交战于阿里轸斗,失败,收集逃散之兵数千人再行抵御。耶律淳入京朝见,皇上释免其罪,诏令在南京刻石纪功。

  保大二年(1122),天祚进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大石等人援引唐朝肃宗灵武即位之旧例,商议准备扶立耶律淳。耶律淳不听从,属吏们劝进说:“主上蒙尘在外,中原混乱不堪,如果不扶立王爷您,百姓到哪里去找归宿呢?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耶律淳于是即位。百官奉上帝号曰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1122)为建福元年,大赦天下。放榜录进士李宝信等一十九人,遥降天祚为湘阴王。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归耶律淳管辖;沙漠以北、南北路两都招讨府、诸蕃部族等,仍隶属于天祚。从此辽国分裂了。耶律淳封其妻普贤女为德妃,以回离保为知北院枢密使事,军旅作战事务全部委托于耶律大石。又派使者访宋,免除其应缴的岁币,结为友好。宋人派兵前来问罪,耶律淳击败之。不久派使者向金国上表,请求做附庸国。事情还没有决定下来,耶律淳病死了,年六十岁。百官伪谥之曰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安葬于燕京西面香山永安陵。

  遗命遥立秦王耶律定以保全社稷,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摄国政,改建福为德兴元年,放榜录进士李球等一百零八人。时逢宋军前来进攻,我军击败之,因此人心大为悦服,士气日益高涨。宰相李纯等人暗中接纳宋兵,居民也自城内响应,守城士兵被杀的很多。次日,宋军攻内东门,卫兵全力作战,宋军全盘溃退,翻越城墙逃走,死者互相枕藉。德妃五次向金国上表,请求册立秦王,金人不从。既而金兵大举前来,德妃投奔天德军,见天祚。天祚发怒,诛杀了德妃,降耶律淳为庶人,将他从宗室谱籍中除名。

  耶律雅里,天祚皇帝第二子,字撒鸾。七岁时,皇上想立他为太子,另外为他设置禁卫,封梁王。

  保大三年(1123),金军包围了青冢寨,雅里当时在军中。太保特母哥带着他出逃,抄小路来到阴山。听说天祚帝兵败后已前往云内,雅里赶紧前往。当时雅里有随从千余人,多于天祚。天祚担心特母哥发生变乱,想诛杀他。指责他不能将诸王全部救出,准备审讯他。天祚手持利剑召来雅里问道“:特母哥教你怎么做?”雅里回答说“:没有说什么。”于是释免了特母哥。

  天祚渡黄河投奔夏国,队帅耶律敌列等人劫持雅里北逃。到沙岭,见到一条蛇横穿道路而过,有见识者认为不吉利,三日之后,百官一同商议立雅里为帝。雅里于是即位,改元神历,命令官吏百姓上奏陈说应当采行之事。

  雅里生性宽厚,讨厌杀人。捉住逃亡者,笞击一下就算了。如有自动归附的,就授给官职。顺便对左右说:“想依附于我的就来;不想附从我的就可离开。何必要强行逼迫他们呢?”每每取出唐朝的《贞观政要》以及林牙资忠所做的《治国诗》,命令侍从诵读。乌古部节度使纠哲、迭烈部统军挞不也、都监突里不等人分别率领部众前来归附。从此诸部相继到来。然而雅里日渐纵逸怠惰,喜欢击鞠。特母哥直言极谏,雅里于是不再出游。任命耶律敌列为枢密使,特母哥为枢密副使。敌列弹劾西北路招讨使萧纠里炫惑众心,有不再称臣屈服之心,于是将他连同其子麻涅一同处死。任命遥设为招讨使,与诸部交战,多次败绩,皇上杖击遥设并罢免其官职。

  随从之人有疲乏困顿者,便赈济给养之。直长保德劝谏说“:现在国家财力空虚,像这样赏赐,将拿什么来给养呢?”雅里恼怒地说:“从前在福山田猎时,你诬陷猎官,现在又说这种话。要是没有诸部,我将从何处征取赋税呢?”不肯采纳他的劝谏。当初,命令群牧运送盐泊仓库之粟米,而有百姓盗取之,商议登记其数量责令他们赔偿。雅里便自己拟定其价值:每盗一车粟米,赔偿一只羊;三车赔偿一头牛;五车赔偿一匹马;八车赔偿一头骆驼。左右说“:现在一只羊想换两斗粟都做不到,竟然可以用来赔偿一车粟!”雅里说“:民有就是我有。如果让他们全部赔出来,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呢?”

  后来在查剌山狩猎,一天之内射得黄羊四十只,狼二十一只,因此得了病,去世,年三十岁。

  耶律大石所建,后世称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第八代孙。通晓辽、汉文字,擅长骑射,天庆五年(1115)中进士,提升为翰林应奉,不久升任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所以称之大石林牙。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保大二年(1122),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卫燕京。及至金兵到来,萧德妃回到天祚处,天祚恼怒,诛杀德妃并责备大石说“:我还没死,你怎么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说:“陛下拥有全国的力量,不能去阻挡一下敌人,抛弃了国家社稷远远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孙,岂不强似去乞求别人来宽宥性命?”皇上无言以对,赐给酒食,赦免其罪。

  大石心中不能自安,于是杀死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领铁骑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过黑水,见到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进献马匹四百只、驼二十只、羊若干。向西行至可敦城,驻军于北庭都护府,会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以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之众,晓谕他们说:“我祖宗历经艰难创下大业,经历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为臣属,逼迫我国家,残杀我黎民,屠杀毁灭我城邑,使我们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难于外,想到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现在仗义西行,想借助众蕃部的力量,翦灭我们的仇敌,恢复我国的领土疆域。你们众人之中也有顾念痛惜我们国家,忧虑我们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济助生民于苦难之中的人吗?”于是得到精兵一万余人,设置官吏,编列排甲,准备仪仗器具。

  次年(1123)二月初十,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宗,整顿队伍向西进发。先写信给回鹘王毕勒哥说“:从前我国太祖皇帝北征,经过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诏给你们祖先乌母主说:‘你思念故国吗,朕马上就可以为你恢复,你担心不能回去吗,我已经拥有这片土地了。我拥有,也就是你拥有了。’你的祖先当即上表致谢,认为国家迁来此地,已有十几代人,军民都留恋现有国王,不愿迁居异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国了。这表明我国与你们国家的交好已有多年历史了。现在我准备向西前往大食,向你们国家借道,你们切不可生疑。”毕勒哥接到书信,当即到客舍迎接,大宴三日,临走之前,又进献六百匹马、一百只骆驼、三千只羊,并愿以子孙为人质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经过之处,为敌的击败之,降附的安抚之。行军万里,有好几个国家归附,获得的骆驼、马匹、牛、羊、财物,不可胜数。兵力日益强大,士气日益高涨。

  到寻思干,西域各国合力举兵十万,号称忽儿珊,前来拒战。两军相距大约两里。大石晓谕将士说“:敌军虽多但是没有谋划,攻击它,便会首尾不能相救,我军必定会获胜。”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两千五百人攻击其右路,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人率兵两千五百人攻其左路;自己率众进攻其中路。三军一齐攻击,忽儿珊大败,伏尸数十里。大石驻军于寻思干共九十日,回回国王前来降附,贡献土产。

  又西行至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皇帝,以甲辰岁(1124)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岁,号称葛儿罕。又奉上汉制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追谥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立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于是对百官说“:我与你们行程三万里,跋山涉水过沙漠,日夜艰辛前行。仰赖祖宗之福佑,你等众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们的祖、父都应该加以存恤善后,以共享荣耀。”从萧斡里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祖父和父亲,封号爵赏各有等差。

  延庆三年(1126),班师向东返回,马行二十日,得到一块好地方,于是建立了都城,称为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1134)。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敌剌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为副元帅,以茶赤剌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领七万骑兵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立旗帜向众人立誓说:“我大辽自从太祖、太宗艰难地创立大业,后来即位之君王沉溺于享乐,毫无节制,不顾念国家政事,以致盗贼纷起,天下土崩瓦解。朕如今率领你们众人,远远来到朔北沙漠,以期恢复大业,以光大中兴。这里并不是朕与你等世代居住之地。”向元帅斡里剌下达命令道:“现在你努力前去,要赏罚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选择肥美的水草之地扎营,估量好敌人的实力再进军与之交战,不要自己招来祸患和失败。”斡里剌等人行军一万余里,一无所获,牛马死去很多,只好整顿兵马回来。大石说:“皇天不顺我们的心意,此乃天数!”康国十年(1143)去世,在位二十年,庙号德宗。

  子夷列年幼,遗命由皇后临时执掌国政。皇后名塔不烟,号感天皇后,称制,改元咸清,在位七年(1144~1150)。子夷列即位,改元绍兴。将百姓十八岁以上登记造册,得到八万四千五百户。在位十三年(1150~1163)后去世,庙号仁宗。

  其子年幼,遗诏由胞妹普速完临时执政,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来与驸马萧朵鲁不之弟朴古只沙里私通,出贬驸马为东平王,罗织罪名杀之。驸马之父斡里剌率兵包围皇宫,射杀普速完及朴古只沙里。普速完在位十四年(1164~1177)。

  仁宗次子直鲁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1178~1211)。时逢秋天,出猎,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活捉了他,从而夺了皇位。于是袭用辽之衣冠制度,尊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早晚问候起居,一直侍奉到他们去世。直鲁古死,辽之世系便断绝了。

  耶律淳在天祚之世,历封大国之王,受赐金券,参拜皇上时赞礼之人不直呼其名。所享受的恩遇,一时无与伦比。当天祚帝流亡之时,耶律淳作为都元帅留守南京,难道就不能愤激大义以激励燕京百姓及众大臣,兴勤王之师,东拒金人从而迎回天祚吗?竟然自取帝位,是之谓篡。何况忍心贬天祚为王呢?

  大石既已立耶律淳为帝而贬天祚为王,后又回归天祚身边。天祚以大义责备他,他竟自立为王而出走了。有幸凭借祖宗之余威及余智,在万里之外建号立国。尽管是寡母弱子,互相更迭继承,将近九十年,也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然而耶律淳与雅里、大石之自立为帝,均在天祚之时。有君王而又自立为君,怎么可行呢?诸葛武侯为汉献帝发丧,然后再立先主为帝,此举比起三人所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故此记下他们的行事以为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