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旧五代史
  3. 志二

志二

翻译 原文

  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观象以垂法,治历以明时,使万物服其化风, 四海同其正朔,然后能允釐下土,钦若上穹。故虞舜之绍唐尧,先齐七政;武王之 得箕子,首叙九畴。皇极由是而允兴,人时以之而不忒。历代已降,何莫由斯。 粤自轩黄,肇正天统,岁躔辛卯,历法时成。故黄帝始用《辛卯历》,颛顼次 用《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商用《甲寅历》,周用《丁巳 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三统 历》,凡三本。魏用《黄初历》、《景初历》,凡二本。晋用《元始历》、《合元 万分历》,凡二本。宋用《大明历》、《元嘉历》,凡二本。齐用《天保历》、 《同章历》、《正象历》,凡三本。后魏用《兴和历》、《正光历》、《正元历》, 凡三本。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凡三本。后周用《天和历》、 《丙寅历》、《明元历》,凡三本。隋用《甲子历》、《开皇历》、《皇极历》、 《大业历》,凡四本。唐用《戊寅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 《元和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历》、《景福崇元历》, 凡九本。 洎梁氏之应运也,乘唐室陵迟之后,黄巢离乱之余,众职未修,三辰孰验。故 当时岁历,犹用《宣明》、《崇元》二法,参而成之。 及晋祖肇位,司天监马重绩始造新历,奉表上之,云:“臣闻为国者,正一气 之元,宣万邦之命,爰资历以立章程。《长庆宣明》,虽气朔不渝,即星躔罕验; 《景福崇元》,纵五历甚正,而年差一日。今以《宣明》气朔,《崇元》星纬,二 历相参,方得符合。自古诸历,皆以天正十一月为岁首,循太古甲子为上元,积岁 弥多,差阔至甚。臣改法定元,创为新历一部二十一卷,七章上下经二卷,算草八 卷,立成十二卷,取唐天宝十四载乙未,立为上元,以雨水正月朔为岁首。谨诣阁 门上进。”《玉海》:《调元历》,盖仿曹士蔿小历之旧。唐建中时,曹士蔿始变 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世谓之小历。 晋高祖命司天少监赵仁 锜、张文皓,秋官正徐皓,天文参谋赵延乂、杜升、杜崇龟等,以新历与《宣明》、 《崇元》考核得失。俾有司奉而行之,因赐号《调元历》,仍命翰林学士承旨和凝 撰序。 其后数载,法度浸差。至周显德二年,世宗以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王朴明 于历算,乃命朴考而正之。朴奉诏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上之。表云: 臣闻圣人之作也,在乎知天人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动, 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日时,由斯而成;阴阳寒暑, 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 必因其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授其时;五刑九伐,必顺其气;庶 务有为,必从其日月。六籍宗之为大典,百王执之为要道。是以圣人受命,必治历 数。故得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而下,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陈而已矣。今陛下 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以臣薄游曲艺,尝涉旧史,遂降述作 之命,俾究迎推之要,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立法,齐七政以立元,测 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考黄道之斜正,辨天 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二 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之数 也,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五行得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谓之朔虚。至于应 变分用,无所不通,所谓包万象矣。故以七十二为经法,经者常也,常用之法也。 法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以通法进经法,得七千二百, 谓之统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得七十二万,气 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 生焉。元者,岁日月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正之宿,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 七政齐矣。 古之植圭于阳城者,以其近洛故也,盖尚嫌其中,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年, 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国,北距横野军,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 皇家建国,定都于梁。今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晷漏正,则日之所至, 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肭之 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旧述,则迂回而难用, 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离朓朒,随历较定,日躔朓朒,临用加减,所得 者入离定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逐限损益,衰稍有伦。朓肉之法,所谓审 矣。 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圆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半 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赤道极远二十四度。当与赤道交,则其势斜;当去赤道 远,则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至前后 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去黄道极远六度。出黄道 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黄道益斜。 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 则其势差斜。故较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自古虽有九道之 说,盖亦知而未详,空有祖述之文,全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 节之中,分用九道,尽七十二道而复,使日月二轨,无所隐其斜正之势焉。九道之 法,所谓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实, 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唯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为入历 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定逐日行分,积逐日行分以为变段。于是自疾渐 而迟,势尽而留,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俾诸段变 差际会相合,星之迟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暗虚之 所射,其理有异焉。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较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斜正,天势之 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案:以下脱“一篇步发敛”五字。下云 “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者,言为步发敛之下篇。《欧阳史》约其文,称“谨以 步日、步月、步星、步发敛为四篇”,是也。 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都四篇, 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年七政细行历》一卷。 臣检讨先代图籍,今古历书,皆无蚀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祆说也。近自 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 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者有九道,以为注历之恆式,今并削而去之。 昔在唐尧,钦若昊天。陛下亲降圣谟,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其历谨 以“显德钦天”为名。天道元远,非微臣之所尽知,但竭两端,以奉明诏。疏略乖 谬,甘俟罪戾。 世宗览之,亲为制序,仍付司天监行用,以来年正旦为始,自前诸历并废。 《玉海》:《钦天》于朔分之下,立小分谓之杪。说者谓前代谓历朔余未有杪者。 若可用杪,何待求日法以齐朔分也。 其历经一卷,今聊纪于后,以备太史氏之 周览焉。 《显德钦天历经》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显德三年丙辰,积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五十二。 《钦天》统法:七千二百 《钦天》经法:七十二 《钦天》通法:一百 《钦天》步日躔术 岁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岁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岁中:一百八十三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

  轨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五百二十二四十

  朔策:二十九 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气策:一十五 一千五百七十三三十五

  象策:七 二千七百五十五七 周纪:六十 岁差:八十四四十

  辰则:六百 八刻二十四分 案:以上题称步日躔术及后步月离术、步五星术,合为历经四篇者之三,又皆 仅列用数而不及推步。据《欧阳史》云:“旧史亡其步发敛一篇,而在者三篇,简 略不完。”然则是书原文固已阙矣。 《钦天》步月离术 离率:一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三九 交率:一十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离策:二十七 三千九百九十三九

  交策:二十七 一千五百二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望策:一十四 五千五百一十一十四

  交中:一十三 四千三百六十三九十八 七十八

  离朔:一 七千二十七一十九

  交朔,二 二千二百九十二三十 四十四 中准:一千七百三十六 中限:四千七百八十 平离:九百六十三 程节:八百 《钦天》步五星术 ◎岁星 周率:二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六六 变率: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六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一七十八

  周策:三百九十八 六千三百七十六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九十六 案:欧阳史小分作八十九,此云九十六,非也。据历中倍之为历率,倍九十六, 适得大分一,小分七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后留 二十六三十二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前留 二十六三十二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夕伏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荧惑 周率:五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二一十一 变率:二百九十八万五千六百六十一七十一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 周策:七百七十九 六千六百二十二一十一 历中: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前留 八六十九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后留 八六十九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夕伏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镇星 周率:二百七十二万二千一百七十六九十 变率:九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五十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九八十 周策:三百七十八 五百七十六九十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九九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前留 三十七三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后留 三十七三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夕伏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太白 周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变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五十六 周策:五百八十三 六千五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五二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前留 六六十九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夕伏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晨见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后留 六六十九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二十二四十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晨伏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辰星 周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变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四 周策:一百一十五 六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二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前留 二六十八

  夕伏 一十一 六 二

  晨见 一十一 六 二 后留 二六十八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晨伏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吐蕃,原居于汉朝西羌地区,有人说他们是南凉秃发利鹿孤的后裔,他的子孙以秃发为国号,语音讹变为吐蕃。吐蕃人将他们的国主称为赞普,设置大论、小论官以管理国事。他们的风俗是随水草放牧而无固定居所,然而也有城郭,都城叫逻些城。不懂时令节候,以麦熟作为一年的开头。

  唐朝时吐蕃总是成为边境祸患。当初,唐朝将天下划分为十道,河西、陇右共三十三州,以凉州为最大的藩镇。天宝年间设置八监,有牧马三十万,又设置都护以控制它。安禄山之乱时,唐肃宗在灵武,全部征召河西戍守的士卒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吐蕃乘虚而入袭取河西和陇右,百万汉人都陷于吐蕃手中。开成年间,朝廷曾派遣使者到西域,看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仍如以前,陷于吐蕃的汉人看到唐朝使者的旌旗旄节,都夹立道旁迎接欢呼哭泣说“:皇帝还记得陷于吐蕃的生灵百姓吗?”那些汉人都是天宝年间陷于吐蕃的汉人的子孙,他们的言语已小有变异,而衣服形状还没改变。

  到五代时,吐蕃势力已经衰弱,回鹘、党项等各羌族夷人分割侵占了他们的土地,而不要他们的人民。正逢中原衰落动乱,不能安抚拥有西北,只有甘、凉、瓜、沙四州经常各自与中原相来往。甘州为回鹘人帅营所在地,而凉、瓜、沙三州将佐官吏还自称为唐朝官吏,经常向唐朝请求指示。到梁太祖时,常以灵武节度使兼掌河西节度,巡视按察甘、肃、威等州,然而即使有这样名义,凉州仍然自己拥立守卫的将领。后唐长兴四年(933),凉州留后孙超派遣大将拓拔承谦及僧道士耆老杨通信等人到京师,明宗授予孙超节度使之职。清泰元年(934),留后李文谦前来听取指令。以后数年,凉州人驱赶走了李文谦,灵武冯晖派牙将吴继兴取代李文谦作为留后,这是天福七年(942)。第二年,晋高祖派泾州押牙陈延晖带着诏书前往安抚凉州,凉州人共同劫持了陈延晖,立陈延晖为刺史。到汉隐帝时,凉州留后折逋嘉施前来请求指令,汉隐帝即以他为节度使。嘉施,是凉州的土豪。后周广顺二年(952),嘉施派人到京师买马。这时后周由枢密使王峻掌权,王峻的好友申师厚,小时从盗贼起家,任兖州牙将,与王峻很友好,后来王峻显贵,申师厚穿着破衣,蓬乱着头发,每天等候王峻出来,在王峻马前诉说饥寒,王峻没有怎么打发他。这时嘉施等人来京师请求朝廷委派将帅,王峻即向皇上建议说,凉州深入夷狄之地,中原政府未曾任命官吏,请招募帅府中能率领供奉官前往任职的人,一个多月,没有人应募,于是王峻上奏起用申师厚为左卫将军,不久又授他为河西节度使。申师厚到凉州后,上奏推荐押衙副使崔虎心、阳妃谷首领沈念般等人,以及中原留在凉州的汉人子孙王延翰、温崇乐、刘少英等为将官佐吏,又从安国镇到凉州分立三州以控制扼守各羌族部落,任用当地酋长土豪为刺史。然而凉州夷族汉人杂处,申师厚原本识见才器狭小之人,不能安抚拥有民心。到周世宗时,申师厚留下自己的儿子而逃回中原,凉州于是与中原断绝来往。惟独瓜州和沙州,在整个五代时期都经常与中原相往来。

  沙州,后梁开平年间,有叫张奉的节度使,自称为“金山白衣天子”。到后唐庄宗时,回鹘来朝见,沙州留后曹义金也派遣使者跟随回鹘使者而来,庄宗任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使、处置使。后晋天福五年(940),曹义金去世,儿子曹元德继位。到七年,沙州曹地忠、瓜州曹元深都派遣使者前来。周世宗时,又以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恭为瓜州团练使。他们所进贡的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安西白繲、金星矾、大鹏砂、目毛褐、玉团,都以来进贡的人的名义奉献,而沙州首领的逝世、拥立以及世代次序,史传都失去记载。

  吐蕃在梁代不见于记载。后唐天成三年(928),回鹘王仁喻来朝见,吐蕃也派遣使者跟随仁喻而来,从此以后吐蕃使者多次来到中原。唐明宗曾在端明殿接见吐蕃使者,问吐蕃主帅营帐所在的地方,回答说:“西距泾州二千里。”明宗赐给吐蕃使者虎皮,每人一张,吐蕃使者都披着虎皮拜谢,弯腰回转,抖落了毡帽,露出乱如飞蓬的头发,明宗以及身边的人见后都大笑不止。到汉隐帝时,吐蕃仍来朝见,以后就不再来了,史书也失去了吐蕃的君主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