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魏书
  3.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翻译 原文

  李宝

  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人,私署凉王皓之孙也。父翻,字士举, 小字武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宝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 接。伯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宝徙于姑臧。岁馀,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 其遗民归附者稍至二千。宝倾身礼接,甚得其心,众皆乐为用,每希报雪。属世祖 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 业。遣弟怀达奉表归诚。世祖嘉其忠款,拜怀达散骑常侍、敦煌太守,则遣使授宝 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戒校尉、沙 州牧、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授。真君五年,因入朝,遂留京师, 拜外都大官。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还,除内都大官。高宗初,代司马文思镇怀 荒,改授镇北将军。太安五年薨,年五十三。诏赐命服一袭,赠以本官,谥曰宣。 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公业早卒,冲别有《传》。

  承,字伯业,少有策略。初,宝欲谋归款,民僚多有异议,承时年十三,劝宝 速定大计,于是遂决。仍令承随表入质。世祖深相器异,礼遇甚优,赐爵姑臧。后 遭父忧,居丧以孝闻。承应传先封,以自有爵,乃让弟茂,时论多之。承方裕有鉴 裁,为时所重。高宗末,以姑臧侯出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为政严明,甚著声称。 延兴五年卒,时年四十五。赠使持节、本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穆。

  长子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高祖赐名焉。韶又为季 父冲所知重。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 度,皆令韶典焉。迁给事黄门侍郎。后例降侯为伯。兼大鸿胪卿,黄门如故。

  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 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迁太子右詹事。寻罢左 右,仍为詹事、秦州大中正。出为安东将军、衮州刺史。高祖自鄴还洛,韶朝于路, 言及庶人恂事。高祖曰:“卿若不出东宫,或未至此。”

  世宗初,徵拜侍中,领七兵尚书。寻除抚军将军、并州刺史。以从弟伯尚同元 禧之逆,在州禁止,徵还京师。虽不知谋,犹坐功亲免除官爵。久之,起兼将作大 匠,敕参定朝仪、律令。

  吕苟兒反于秦州,除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军元丽率众讨 之。事平,即真。玺书劳勉,复其先爵。时陇右新经师旅之后,百姓多不安业,韶 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徵还,行定州事。寻转相州刺史,将军如故。

  肃宗初,入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除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 韶在选曹,不能平心守正,通容而已,议者贬之。出为冀州刺史。清简爱民,甚收 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肃宗嘉之,就加散骑常侍。迁车骑大将军,赐剑佩、 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并衣服寝具。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优旨不许。转 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 百姓素闻风德,州内大治。正光五年四月,卒于官,年七十二。诏赠帛七百匹,赠 侍中、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文恭。既葬之后, 有冀州兵千馀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归。其遗爱如此。初,韶 克定秦陇,永安中追封安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

  长子玙,字道璠,袭。武定中,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玙弟瑾,字道瑜。美容貌,颇有才学,特为韶所钟爱。清河王怿知赏之,怿为 司徒,辟参军。转著作佐郎,加龙骧将军。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 遵业、尚书郎卢观典领仪注。临淮王彧谓瑾等曰:“卿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 甥之国。”王、卢即瑾之外兄也。肃宗崩,上谥策文,瑾所制也。庄帝初,于河阴 遇害,年四十九。赠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长子产之,字孙侨。容貌短陋,而抚训诸弟,爱友笃至,年四十九,亡。产之 弟茜之,武定末,司空主簿。瑾弟瓚,字道璋,少有风尚。辟司徒参军事。神龟中 卒。赠汉阳太守。子修年,大将军开府士曹参军。早亡。

  韶弟彦,字次仲。颇有学业。高祖初,举司州秀才,除中书博士。转谏议大夫。 后因考课,降为元士。寻行主客曹事,徙郊庙下大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 心考定,号为称职。

  高祖南伐,彦以蕞尔江闽,不足亲劳銮驾,频有表谏。虽不从纳,然亦嘉其至 诚。及六军次于淮南,徵为广陵王羽长史,加恢武将军、西翼副将军。还,除冀州 赵郡王干长史。转青州广陵王羽长史,带齐郡太守。徵为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 转左长史、秦州大中正。出行扬州事。寻徵拜河南尹。还至汝阴,复敕行徐州事。 转平北将军、平州刺史。还,平东将军、徐州刺史。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渎皆 溢。彦相水陆形势,随便疏通,得无淹渍之害。朝廷嘉之,频诏劳勉。入为河南尹。 迁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转度支尚书。出为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是时,破落汗拔陵等反于北镇,二夏、豳、凉所在蜂起。而彦刑政过猛,为下 所怨。城民薛珍、刘庆、杜超等因四方离叛,遂潜结逆谋。正光五年六月,突入州 门,擒彦于内斋,囚于西府。推其党莫折大提为帅,遂害彦。永安中,追赠侍中、 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孝贞。

  子燮,字德谐,少有风望。解褐司徒参军。著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 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燮弟德广,终于中散大夫。德广弟德显,太尉行参军,稍迁散骑侍郎。卒。赠 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德显弟德明,秘书郎。彦弟虔,字叔恭。太和初,为中书 学生。迁秘书中散,转冀州骠骑府长史、太子中舍人。世宗初,迁太尉从事中郎。 出为清河太守,属京兆王愉反,虔弃郡奔阙。世宗闻虔至,谓左右曰:“李虔在冀 州日久,思信著物,今拔难而来,众情自解矣。”乃授虔别领军前慰劳事。事平, 转长乐太守。延昌初,冀州大乘贼起,令虔以本官为别将,与都督元遥讨平之。迁 后将军、燕州刺史。还为光禄大夫,加平西将军,兼大司农卿。出为散骑常侍、安 东将军、衮州刺史。追论平冀州之功,赐爵高平男。还京,除河南邑中正,迁镇军 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庄初,授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又 进号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安三年冬薨,年七十四。赠侍中、都督冀定瀛 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冀州刺史,男如故,谥曰宣景。

  长子暖,字仁明。解褐司空行参军,稍迁尚书左外兵郎。孝庄初,于河阴遇害, 年四十。赠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子褒,武定中,太师法曹参军。

  明弟昞,字仁曜。起家高阳王雍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 与兄暧同时遇害,年四十八。赠散骑常侍、左将军、衮州刺史。

  子为,武定中,司空长流参军。昞弟昭,字仁照。卒于散骑侍郎。赠征虏将军、 凉州刺史。子士元、操,武定中,并仪同开府参军事。昭弟晓,字仁略。武定末, 太尉谘议参军。虔弟蕤,字延宾。历步兵校尉、东郡太守、怀农少卿。卒,赠龙骧 将军、豫州刺史。长子咏,字义兴,有干局。起家太学博士。领殿中侍御史,稍迁 东郡太守。庄帝初,迁安东将军、济州刺史。转广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前废帝时, 与第三弟通直散骑常侍义真、第七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同时为尔朱仲远所 害。义邕,庄帝居蕃之日,以外亲甚见亲昵,及有天下,特蒙信任。尔朱荣之诛, 义邕与其事,由是并及于祸。出帝初,赠咏侍中、骁骑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义真赠前将军、齐州刺史,义邕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咏次弟义慎,司空属。第四弟义远,国子博士。庄帝初,并于河阴遇害。义慎 赠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雍州刺史。

  承弟茂,字仲宗。高宗末,袭父爵,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初,除长安镇都 将。转西衮州刺史,将军如故。入为光禄大夫,例降为侯。茂性谦慎,以弟冲宠盛, 慎于盈,遂托以老疾,固请逊位。高祖不夺其志,听食大夫禄,还私弟,因居定州 之中山。自是优游里舍,不入京师。景明年卒,时年七十一。谥曰恭侯。

  子静,字绍安,袭。解褐太尉参军事,定州别驾、东平原太守。神龟三年卒, 年五十五。

  子遐,字智远,有几案才。起家司空行参军,袭爵。稍迁右将军、尚书驾部郎 中。出为河内太守。尔朱荣称兵向洛,次其郡境,庄帝潜济河北相会。遐既间荣推 奉庄帝,遂开门谒侯,仍从驾南渡。及河阴,为乱兵所害,时年四十二。事宁,追 赠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秦州刺史。以侯驾之功,封卢乡县开国怕, 邑三百户。

  子孝儒,袭。齐受禅,爵例降。

  静弟孚,字仲安,恭顺笃厚。起家镇北府功曹参军。定州别驾,汝阳、汝南、 中山三郡太守。孝庄初,以外亲超授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出除镇东将军、沧 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普泰元年卒,年六十二。有五子。

  长子惠昭,太傅开府城局参军

  惠昭弟惠谌,武定中,齐州别驾。

  孚弟敬安,奉朝请。早亡。

  敬安弟季安,粗涉书史。解褐彭城王行参军。稍迁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出为 徐州北海王颢抚军府长史。正光末,颢为关西都督,复引为长史,委以戎政。寻加 骁骑将军。孝昌三年,卒于军,时年五十三。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子处默,少清惠。起家青州彭城王府主簿。稍迁通直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光 禄大夫、抚军将军、广州开府长史。天平初卒,年三十九。

  茂弟辅,字督真,亦有人望。解褐中书博士,迁司徒议曹掾。太和初,高祖为 咸阳王禧纳其女为妃,除镇远将军、颍川太守,带长社戍。辅绥怀招集,甚得边和。 六年,卒于郡,年四十七。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襄武侯,谥曰惠。

  长子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高祖每云:“此李氏之千里驹。”稍迁 通直散骑侍郎,敕撰《太和起居注》。寻迁秘书丞。世宗初,兼给事黄门侍郎。景 明二年,坐与咸阳王禧谋反诛。时年二十九。

  伯尚弟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及季父《司 空冲诔》。时兼侍中高聪、尚书邢峦见而叹曰:“后生可畏,非虚言也。”起家京 兆王愉行参军。景明中,坐兄事赐死,年二十五。

  仲尚弟季凯,沉敏有识量。坐兄事,与母弟俱徙边。久之,会赦免,遂寓居于 晋阳,沉废积年。孝昌中,解褐太尉参军事,加威远将军。寻除并州安北府长史。 肃宗崩,尔朱荣阴图义举,季凯豫谋。庄帝践阼,徵拜给事黄门侍郎,封博平县开 国侯,邑七百户。寻加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转秘书监,进号中军将军。普泰元年 七月,尔朱世隆以荣之死,谓季凯通知,于是见害,年五十五。出帝初,追赠侍中、 骠骑将军、吏部尚书、定州刺史。

  子统,字基伯,袭。武定末,太尉刑狱参军。齐受禅,爵例降。

  季凯弟延庆,孝昌中,解褐定州镇北城局参军。稍迁奉车都尉、陈留太守。迁 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永熙二年卒,年五十二。赠本将军、雍州刺史。

  子惠矩,武定中,仪同开府参军事。

  延庆弟延度,武定中,卫将军、安德太守。

  辅弟佐,字季翼,有文武才干。高祖初,兼散骑常侍,衔命使高丽。以奉使称 旨,还,拜常山太守,赐爵真定子。迁冠军将军、怀州刺史,赐爵山阳侯。寻加安 南将军、河内公。转安东将军、相州刺史。所在有称绩。

  车驾南讨,拜安南将军,副大司马,咸阳王禧为殿中将军。寻被敕与征南将军、 城阳王鸾、安南将军卢渊等军攻赭阳。各不相节度,诸军皆坐甲城下,欲以不战降 贼。佐独勒所部,晨夜攻击。属萧鸾遣其太子右卫率坦历生率众来援,咸以势弱不 敌,规欲班师。佐乃简骑二千逆贼,为贼所败。坐徙瀛州为民。车驾征宛邓,复起 佐,假平远将军、统军。萧鸾新野太守刘忌凭城固守,佐率所领攻拔之。以功封泾 阳县开国子,邑三百户。沔北既平,广阳王嘉为荆州刺史,仍以佐为嘉镇南府长史, 加辅国将军。别镇新野。及大军凯旋,高祖执佐手曰:“沔北,洛阳南门,卿既为 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

  高祖崩,遣敕以佐行荆州刺事,仍本将军。佐在州,威信大行,边民悦附,前 后归之者二万许家。寻正刺史。世宗初,徵兼都官尚书。景明二年卒,年七十一。 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谥曰庄。子遵袭。

  遵,爽俊有父风。历相州治中,转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卒,赠 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孝庄初,以外戚超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子果,袭。司空谘议参军。武定中,坐通西贼伏诛。

  遵弟柬,字休贤。郡辟功曹。以父忧去职,遂终身不食酒肉,因屏居乡里。肃 宗初,司空、任城王澄嘉其操尚,以为参军事。寻转司徒外兵参军。历任城、济北 二郡太守。孝庄初,迁镇远将军、济州刺史。卒,赠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 史。

  子经,司徒谘议参军、行豫州事。兴和初,坐妖言赐死。

  柬弟神俊,小名提。少以才学知名,为太常刘芳所赏。释褐奉朝请,转司徒祭 酒、从事中郎。顷之,拜骁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常少卿。出为前将军、荆州刺史。

  时四方多事,所在连兵。萧衍遣将曹敬宗来寇,攻围积时,又引水灌城,城不 没者数版。神俊循抚兵民,戮力固守。诏遣都督崔暹、别将王罴、裴衍等赴援,敬 宗退走。时寇贼之后,城外多有露骸,神俊教令收葬之。徵拜大司农卿。肃宗末, 除镇军将军、行相州事。于时葛荣南逼,神俊忧惧,乃故坠马伤脚,仍停汲郡,有 诏追还。庄帝纂统,以神俊外戚之望,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追论固守荆州之功, 封千乘县开国侯,邑一千户。转中书监、吏部尚书。

  神俊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而不能守正奉公,无多声誉。有钜鹿人李炎上 书言神俊之失。天柱将军尔朱荣曾补人为曲阳县令,神俊以阶县不用。荣闻大怒, 谓神俊自树亲党,排抑勋人。神俊惧,启求解官。乃除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寻属 尔朱兆入京,乘舆幽执,神俊遂逃窜民间。出帝初,始来归阙,拜散骑常侍、骠骑 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孝静初,行并州事。寻除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 入为侍中。兴和二年薨,年六十四。赠都督雍秦泾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 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侍中、开国公如故。

  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笃好文雅,老而 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而性 通率,不持检度,至于少年之徒,皆与亵狎,不能清正方重,识者以此为讥。神俊 丧二妻,又欲娶郑严祖妹,神俊之从甥也。卢元明亦将为婚,遂至纷竞,二家阋于 严祖之门。郑卒,归元明,神俊惆怅不已,时人谓神俊凤德之衰。神俊无子,从弟 延度以第三子容兒后之。

  韶从弟元珍,小名大墨。起家奉朝请、太尉录事参军,卒于步兵校尉。

  元珍弟仲遵,有业尚,彭城王勰为定州,请为开府参军。累转员外散骑常侍、 游击将军、太中大夫。出为京兆内史。大将军、京兆王继西伐,请为谘议参军。寻 除左将军、营州刺史。时四方州镇谋逆,叛乱相续,营州城内,咸有异心。仲遵单 车赴州,既至,与大使卢同以恩信怀诱,率皆怡悦。后肃宗又诏卢同为行台,北出 慰劳。同疑彼人情难信,聚兵将往。城民刘安定等先有异志,谓欲图己,还相恐动, 遂执仲遵。二子清石、陈罕,寻亦见杀。唯兄子徽仁得免。

  韶从叔思穆,字叔仁。父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刘骏,历晋寿、安东、东莱三 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谈论,工草隶,为当时所称。太和十七年,携家累自汉中 归国,除步兵校尉。遭母忧解任。起为都水使者。及车驾南伐,以本官兼直阁将军, 从平南阳,以功赐爵为伯。寻除司徒司马。彭城王勰为定州,请为司马,带钜鹿太 守。勰徙镇扬州,仍请为司马。府解,除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出为京兆内史,在 郡八年,颇有政绩。徵拜光禄大夫。肃宗初,除平北将军、中山太守,未拜,迁安 北将军、营州刺史。卒于位,时年六十一。赠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永安中,子奖 为庄帝所亲待,复超赠思穆卫将军、中书监、左光禄大夫。谥曰宣惠。有子十四人。

  嫡子斌,袭。官至散骑侍郎,早卒。

  斌兄奖,武定末,司徒左长史。

  李氏自初入魏,人位兼举,因冲宠遇,遂为当世盛门。而仁义吉凶,情礼浅薄, 期功之服,殆无惨容,相视窘乏,不加拯济。识者以此贬之。

  史臣曰:李宝家难流离,晚获归正,大享名器,世业不殒。诸子承基,俱有位 望。韶清身履度,声绩洽美矣。神俊才尚风流,殆民望也,贞粹之地,君子或未许 焉。

   刁雍,字淑和,渤海饶安人。高祖刁攸是西晋御史中丞。曾祖刁协,跟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书令。父刁畅,任司马德宗的右卫将军。当初,刁畅兄刁逵因刘裕轻狡薄行,欠社钱三万,过期不还,把他抓起来当兵去了。等到刘裕诛杀桓玄,因与刁逵有仇,先诛刁氏一族。刁雍被刁畅旧吏藏了起来,投奔姚兴豫州牧姚绍所在的洛阳,后来又到了长安。刁雍博览群书,姚兴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二年(417),姚泓灭亡,刁雍与司马休之等人投奔魏国。刁雍上表陈述衷曲,表明诚心,请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应了,授予刁雍建义将军的称号。刁雍于是在黄河、济水之间招集流散人马,共得五千多人,南据大岘,骚扰徐、兖二州,建号誓师,传檄边境。刘裕派将领李嵩等率兵讨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斩杀在阵前。这下兵力增至二万,刁雍进驻固山。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弥也率军进入京口,谋划共同讨伐刘裕,刘裕派兵打败了他们。六月,刁雍又侵犯刘裕的青州,刁雍战败,于是收拾散兵在马耳山自保。又被刘裕青州军所逼,便进入大乡山。

  泰常八年(423),魏太宗南幸邺城,刁雍在行宫朝见皇上。太宗问:“先前听说卿家有人逮捕过刘裕,这人跟你是什么关系?”刁雍说:“是为臣的伯父。”太宗笑着说:“刘裕父子应当害怕爱卿。”又对他说:“朕先前派叔孙建等人攻打青州,老百姓全部躲藏起来,城池还没被攻下。他们既然一向都惧怕卿的威风,士兵百姓又相信服,今天朕想派你帮助叔孙建等人,你当勉力为之。”于是授刁雍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拨给五万骑兵,让他别立义军。叔孙建先打东阳,刁雍来到,招集义众,又得到五千人,派人安抚各郡县,当地百姓人心归顺,送租粮供给军需。刁雍攻东阳,铲平其北城三十步左右。刘义符青州刺史竺夔在城内挖地道,向南延伸进入渑水涧,作为退路。刁雍对叔孙建说:“此城已平,应及时攻入。不然的话,城中人都逃完了。”叔孙建担心会伤亡士兵,提出疑问。刁雍说:“如果害怕损伤官兵,刁雍今天请求带领义兵先进去。”叔孙建不听,竺夔想从东面逃走,正逢刘义符派将领檀道济等人救青州。刁雍对叔孙建说:“敌人害怕官军铁骑,用锁连车成为连环阵。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辆不能并行。刁雍请求统义兵五千,据险破敌。”叔孙建不听,说:“士兵不服水土,病者已过半数。如相持不休,士兵定会死尽,哪里还能再去战斗。现在不损大军,安全而返,这是上策。”叔孙建于是引兵而还。

  刁雍于是镇守尹卯固。皇帝又下诏让他南入,以扰乱敌境。刁雍攻克项城。这时正逢朝廷有诏追令他随机应变,刁雍于是招集谯、梁、彭、沛百姓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阴。延和二年(433),在外黄城建立徐州政府,设置谯、梁、彭、沛四郡九县,朝廷任刁雍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刁雍在镇七年,太延四年(438),奉召回京,边民仍连年要求他回去。魏世祖很嘉许他,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被授官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442),刘义隆将裴方明侵占仇池,皇帝下诏让刁雍与建兴公古弼等十余名将领讨平敌人。五年(444),刁雍以本将军为薄骨律镇将。到镇,刁雍上表说:“臣蒙宠出镇,奉职西藩,总领各军,户民殷广。又总领戎马,以防不测,安排屯田,作为储积。臣夙夜思虑,寝食难安。从今年四月末到镇,现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没能春种。臣心念那些农夫,虽然布满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广种。从前段时间以来,劳动所得不抵租税,兵人口累,都很饥俭。臣略加检查,发现此地耕种困难。

  “大凡想养民丰国,必须耕种农田。此地缺雨,正应引黄河水浇灌。臣观察旧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长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被凿穿通向黄河,看起来像大禹当年旧迹。这两岸作为灌田用的大渠,宽十多步,从山南面引水到此渠之中,计算过去做这些的时候,渠堤高于黄河水面不过一丈。黄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于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渠的位置高悬,黄河水无法入渠。虽然旧渠各处依然将就引水,水也难得。现在艾山北面,黄河中有小岛,水分为二。西河小而狭,水宽才一百四十步。臣现在请求来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凿渠,宽五十余步,深五尺,两岸筑堤,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将会出现大片良田。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时间,便可修成。所要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现在臣请求从黄河小河东南岸筑堤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宽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二十天时间便可完工,两项加起来,合计用工六十天。小河的水,尽数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万余顷。十天之间,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后,粮食便收成在望。这样官税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诏说:“卿忧国爱民,知道重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宜立即行动,以做好此事为务,何必要限定日期呢。有可以便国利民的事情,尽管说来。”

  七年(446),刁雍上表说:“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交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离沃野八百里,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车往来,尚且困难,假如载谷,只能装二十担,每经沙深的地方,必定会陷沙难行。又加上谷在黄河西面,转运到沃野,中间需渡越大河,计车五千辆,运十万斛粮,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贻误老百姓耕种之业。车牛难行,难以全至,一年不过能运上两次,五十万斛运完得花去三年。臣前时奉诏,称有可以利国利民的计策尽管上报。臣听说郑、白之渠,远运淮海的粮食,逆流数千里,一年才能运一次,犹可说是国有余粮,百姓安乐。而今臣请求在牵屯山黄河边,造船两百艘,二船并为一舫,一条船可装粮食二千斛,一舫十个人,共计需一千人。臣镇内士兵,全都熟悉水性。一次可送粮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天就到了,从沃野牵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计六十天能够往返一次。从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运粮六十万斛,计用人力,少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弃农时。”帝下诏说:“朕知卿想造船运粮,一个冬天便可造成,大大节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很好。这种方式不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为一个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今另命统万镇出兵运输,卿镇可出百名士兵作为船工,哪能专从你一镇出人千名呢?虽然是派船匠,仍须卿指授安排,不可专任。各种类似于这种利国利民的意见,继续上报。”

  九年(448),刁雍上表说:“臣听说安不忘乱,是先圣的执政思想。何况偏远之地,连接边城,防守不严,即会导致无从御敌的情况出现。臣镇所统辖的河西,也在边疆,臣常担心不测。平地积谷,实难守备。士卒散居各处,没有屏障。如贼人乘虚而入,我军必会狼狈不堪。虽想固守,也无法避免各方面的损失。臣请求筑城储谷,设兵防守。此城由我镇自行修建,不必烦劳朝廷。而且建城的时间,安排于农闲之时,不会废弃耕作。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会建成。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选择水陆边缘。大小高下,量力而行。”帝下诏同意。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帝下诏说:“卿深思远虑,忧勤尽忠,朕知道城已修好,边境没有了不测之忧,千载有永安之固,朕很赞许你的行为。就把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劳。”

  兴光二年(455),帝下诏让刁雍还都,拜授特进,将军如故。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说:“臣听说有国有家者,无不以礼乐为先。所以《礼记》说:礼用来约束行动,乐用来修养内心。让和气中释,恭敬温文。所以安上治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易俗移风,没有比乐更好的了。而且于一民一俗,尚须崇而用之,何况统治八方,驯化四海呢?所以尧帝修五礼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调谐万类,彰显皇轨于云岱,发扬教化于介丘。令木石革心、乌兽起舞。包容天地之情,通达神明之德。大凡感天动神,没有比礼乐更近的了。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因此万物生机勃勃;节,故而报天祭地。礼行于郊,则上下和肃。肃,是礼的情;和,是乐的目的。乐至则无怨,礼到则不违。揖让而治理天下,难道说的不就是礼乐吗?

  “只有圣人知道礼乐不可停止,所以作乐以应接皇天,制礼以配于后土。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因此王者统治安定而制定礼仪,大功告成而制作音乐。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到周朝末年,王权衰落。孔子感伤礼乐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将坠,从卫返鲁,整理礼乐,使之各得其所。到了秦始皇时代,剪灭废弃道术,销毁典籍,坑杀儒士,盲天下之目,绝礼仪之章,《箫韶》来仪,不可恢复矣。赖汉代兴起,改正朔,易服色,协音乐,制礼仪,正古礼,大体周备。至于孝章帝时,每以三代损益,优劣殊途,感叹其薄德,没有办法改变百姓视听,博士曹褒看到这个诏书,知道皇上有制作礼乐的意图,于是上疏求定诸礼仪,以作为汉礼。终而停废,不能实行。到魏晋时代,则修而不备。

  “臣思陛下无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贤士统治天下,方鸣和鸾以升岱宗,陪群后以升中岳,而三礼在唐时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时已经改变。君主的举措必定记载,这是古代典制。祭天祭地之礼,是帝王的盛事。臣认为如今是有其时而无其礼仪,有其德而无其乐。史缺封石之文,工绝清颂之享,实在是由礼乐不兴,王政有缺所导致的。臣听说乐由礼起,故而像德;礼由乐现,用来防淫。五帝异时不相沿,三王异世不相袭,是由于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的缘故。为臣见识粗浅,所虑不远,认为应该修礼正乐,以光大圣人之治。”

  高宗下诏让公卿一起讨论此事,适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搁下来了。

  皇兴年间,刁雍与陇西王源贺以及中书监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优礼,皇帝赐给刁雍几杖,准他可佩剑上朝,每月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宽柔,喜爱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所写的诗赋颂论加上杂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宽宏爱士,怡静寡欲。笃信佛道,撰教诫二十多篇,用以训导子孙。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赐给命服一套,赠帛五百匹,赠授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如故,谥称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