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明史
  3.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

翻译 原文

  ◎艺文二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编年在内。)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六曰仪注类,七曰刑法类,八曰传记类,九曰地理类,十曰谱牒类。

  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首尾四十八年。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日历》一百卷、(洪武中,詹同等编,具载太祖征讨平定之绩,礼乐治道之详。)《宝训》十五卷(《日历》即成,詹同等又请分类更辑圣政为书,凡五卷。其后史官随类增至十五卷。)

  《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宝训》十五卷(杨士奇等修。)

  《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蹇义等修。)

  《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宝训》十二卷(杨士奇等修。)

  《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等修,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迹于中,凡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与《实录》同修。)

  《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刘吉等修。)

  《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刘健、谢迁等修。未几健、迁皆去位,焦芳等续修。)《宝训》十卷(与《实录》同修。)

  《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宝训》十卷(费宏等修。)

  《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隆庆中,徐阶等修,未竣。万历五年,张居正等续修成之。)

  《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张居正等修。)

  《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等修。)

  《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叶向高等修成,有熹宗御制序。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始进呈向高原本,并贮皇史宬。)

  《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

  《洪武圣政记》二卷

  《永乐圣政记》三卷

  《永乐年表》四卷

  《洪熙年表》二卷

  《宣德年表》四卷

  储巏《皇明政要》二十卷

  郑晓《吾学编》六十九卷

  雷礼《大政记》三十六卷

  邓元锡《明书》四十五卷

  夏浚《皇明大纪》三十六卷

  王世贞《国朝纪要》十卷,《天言汇录》十卷。

  陈建《皇明通纪》二十七卷,《续通纪》十卷

  薛应旂《宪章录》四十六卷

  沈越《嘉隆闻见纪》十二卷

  唐志大《高庙圣政记》二十四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吴朴《洪武大政记》二十卷

  吴瑞登《明绳武编》三十四卷,《嘉隆宪章录》二十卷

  黄翔凤《嘉靖大政编年纪》一卷,《嘉靖大政类编》二卷

  陈翼飞《史待》五十卷

  何乔远《名山藏》三十七卷

  朱国祯《史概》一百二十卷,《辑皇明纪传》三十卷

  支大伦《永昭二陵编年信史》六卷

  尹守衡《史窃》一百七卷

  朱睦〈木挈〉《圣典》三十四卷

  茅维《嘉靖大政记》二卷

  吴士奇《皇明副书》一百卷

  谭希思《皇明大纪纂要》六十三卷

  王大纲《皇明朝野纪略》一千二百卷

  雷叔闻《国史》四十卷

  周永春《政纪纂要》四卷

  张铨《国史纪闻》十二卷

  冯复京《明右史略》三十卷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

  沈国元《天启从信录》三十五卷

  江旭奇《通纪集要》六十卷

  谈迁《国榷》一百卷

  (已上明史。)

  《元史》二百十二卷(洪武中宋濂等修。)

  《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成化中商辂等修)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弘治中李东阳等修。)

  周定王橚《甲子编年》十二卷

  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

  梁寅《宋史略》四卷,《元史略》四卷

  朱右《元史补遗》十二卷

  张九韶《元史节要》二卷

  胡粹中《元史续编》七十七卷

  丘浚《世史正纲》三十二卷

  金濂《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柯维骐《宋史新编》二百卷

  唐顺之《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右编》四十卷

  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甲子会纪》五卷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

  安都《十九史节定》一百七十卷

  吴珫《史类》六百卷

  邓元锡《函史》上编九十五卷、下编二十卷

  许诰《纲目前编》三卷

  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

  黄佐《通历》三十六卷

  姜宝《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四十卷,《下编大政记纲目》三十卷

  邵经邦《学史会同》三百卷,《弘简录》二百五十卷

  杨寅冬《历代史汇》二百四十卷

  饶伸《学海君道部》二百三十四卷

  徐师曾《世统纪年》六卷

  吴继安《帝王历祚考》八卷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

  张溥《宋史纪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六卷

  汤桂祯《战国纪年》四十六卷

  严衍《资治通鉴补》二百七十卷

  (已上通史。)

  ──右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

  刘辰《国初事迹》一卷

  俞本《记事录》二卷

  王祎《造邦勋贤略》一卷

  刘基《礼贤录》一卷,《翊运录》二卷

  杨仪《垄起杂事》一卷(纪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事)

  杨学可《明氏实录》一卷(明玉珍事。)

  何荣祖《家记》一卷(何真子,纪真事。)

  张紞《云南机务钞黄》一卷

  夏原吉《万乘肇基录》一卷

  卞瑺《兴濠开基录》一卷

  陆深《平元录》一卷

  童承叙《平汉录》一卷

  黄标《平夏录》一卷

  姚涞《驱除录》一卷

  蔡于谷《开国事略》十卷

  孙宜《明初略》二卷

  邵相《皇明启运录》八卷

  梁亿《洪武辑遗》二卷

  范守己《造夏略》二卷

  戴重《和阳开天记》一卷

  钱谦益《开国群雄事略》十五卷,《太祖实录辨证》三卷

  (已上皆纪洪武时事。)

  袁祥《建文私记》一卷

  孙交《国史补遗》六卷

  姜清《秘史》一卷

  黄佐《革除遗事》六卷

  张芹《建文备遗录》二卷

  何孟春《续备遗录》一卷

  冯汝弼《补备遗录》一卷

  许相卿《革朝志》十卷

  朱睦〈木挈〉《逊国记》二卷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

  朱鹭《建文书法儗》四卷

  陈仁锡《壬午书》二卷

  曹参芳《逊国正气纪》九卷

  周远令《建文纪》三卷

  (已上纪建文时事)

  都穆《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别录》一卷

  袁褧《奉天刑赏录》一卷

  郁衮《顺命录》一卷

  杨荣《北征记》一卷

  金幼孜《北征前录》一卷,《后录》一卷

  黄福《安南事宜》一卷

  丘浚《平定交南录》一卷

  杨士奇《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

  (已上纪永乐、洪熙、宣德时事。)

  袁彬《北征事迹》一卷

  杨铭《正弦临戎录》一卷,《北狩事迹》一卷

  李实《使北录》一卷

  刘定之《否泰录》一卷

  刘济《革书》一卷(塞外无楮,以羊皮书之,故名《革书》。)

  李贤《天顺日录》二卷

  汤韶《天顺实录辨证》一卷

  张楷《监国历略》一卷

  彭时《可斋笔记》二卷

  (已上纪正统、景泰、天顺时事。)

  马文升《西征石城记》一卷,《兴复哈密记》一卷

  宋端仪《立斋闲录》四卷

  梅纯《损斋备忘录》二卷

  李东阳《燕对录》二卷

  刘大夏《宣召录》一卷

  陈洪谟《治世余闻》四卷(弘治)、《继世纪闻》四卷(正德)

  许进《平番始末》一卷

  朱国祚《孝宗大纪》一卷

  费宏《武庙初所见事》一卷

  杨廷和《视草余录》二卷

  王鏊《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守溪笔记》二卷

  王琼《双溪杂记》二卷

  杨一清《西征日录》一卷,《车驾幸第录》二卷

  胡世宁《桃源建昌征案》、《东乡抚案》共十卷

  祝允明《九朝野记》四卷,《江海歼渠记》一卷(纪刘六、刘七、赵风子事)

  夏良胜《东戍录》一卷

  谢蕡《后鉴录》三卷

  (已上纪成化、弘治、正德时事。)

  世宗《大礼集议》四卷,《纂要》二卷,《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大狩龙飞录》二卷

  王之垣《承天大志纪录事实》三十卷

  费宏《宸章集录》一卷

  张孚敬《敕谕录》三卷,《谕对录》三十四卷,《大礼要略》二卷,《钦明大狱录》二卷

  李时《南城召对录》一卷,《文华盛记》一卷

  夏言《圣驾渡黄河记》一卷,《记召对庙廷事》一卷,《扈跸录》一卷

  严嵩《嘉靖奏对录》十二卷

  毛澄《圣驾临雍录》一卷

  陆深《圣驾南巡录》一卷,《北还录》一卷

  韩邦奇《大同纪事》一卷

  孙允中《云中纪变》一卷

  苏祐《云中事纪》一卷

  张岳《交事纪闻》一卷

  翁万达《平交纪事》十卷

  江美中《安南来威辑略》三卷

  谈恺《前后平粤录》四卷

  王轼《平蛮录》二卷

  万表《前后海寇议》三卷

  郑茂《靖海纪略》一卷

  徐宗鲁《松寇纪略》一卷

  李日华《倭变志》一卷

  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

  朱纨《茂边纪事》一卷

  赵汝谦《平黔三记》一卷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

  高拱《边略》五卷

  刘应箕《款塞始末》一卷

  方逢时《平惠州事》一卷

  林庭机《平曾一本叙》一卷

  查志隆《安庆兵变》一卷

  曹子登《甘州纪变》一卷

  王尚文《征南纪略》一卷

  张居正《召对纪事》一卷

  申时行《召见纪事》一卷

  王锡爵《召见纪事》一卷

  赵志皋《召见纪事》一卷

  方从哲《乙卯召对录》三卷

  董其昌《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

  顾宪成《寤言寐言》一卷

  陈惟之《乞停矿税疏图》一卷

  郭子章《黔中止榷记》一卷,《西南三征记》一卷,《黔中平播始末》三卷

  王禹声《郢事纪略》一卷(纪楚中税监激变事。)

  郭正域《楚事妖书始末》一卷。

  朱赓《勘楚始末》一卷

  蔡献臣《勘楚纪事》一卷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五卷

  茅瑞徵《万历三大征考》五卷(哱氏、关白、杨应龙。)

  曾伟芳《宁夏纪事》一卷

  宋应昌《朝鲜复国经略》六卷

  萧应宫《朝鲜征倭纪略》一卷

  王士琦《封贡纪略》一卷

  李化龙《平播全书》十五卷

  杨寅秋《平播录》五卷

  沈德符《野获编》八卷

  李维桢《庚申纪事》一卷

  张泼《庚申纪事》一卷

  (已上纪嘉靖、隆庆、万历时事)

  《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中,顾秉谦等修。崇祯初,诏毁之。)

  叶茂才《三案记》一卷

  蔡士顺《傃庵野钞》十一卷

  李枟《全黔纪略》一卷

  张键《平蔺纪事》一卷

  李逊之《三朝野记》七卷

  蒋德璟《悫书》十卷

  李日宣《枚卜始末》一卷

  杨士聪《玉堂薈记》四卷

  孙承宗《督师全书》一百卷

  杨嗣昌《督师纪事》五十卷

  夏允彝《幸存录》一卷

  夏完淳《续幸存录》一卷

  吴伟业《绥寇纪略》十二卷

  文秉《先拨志始》六卷,《烈皇小识》四卷

  彭孙贻《流寇志》十四卷

  李清《南渡录》二卷

  (以上纪天启、崇祯时事。)

  黄瑜《双槐岁钞》十卷(起洪武讫成化中事。)

  伦以训《国朝彝宪》二十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高岱《鸿奠录》十六卷

  郑晓《今言》四卷,《徵吾录》二卷,《吾学编余》一卷

  潘恩《美芹录》二卷

  袁帙《皇明献实》二十卷

  孙继芳《矶园稗史》二卷

  李先芳《安攘新编》三十卷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识小录》二十卷,《少阳丛谈》二十卷,《明野史汇》一百卷(万历中,董复表汇纂诸集为《弇州史料》,凡一百卷。)

  邓球《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杂记》二卷

  高鸣凤《今献汇言》二十八卷

  何栋如《皇明四大法》十二卷

  王禅《国朝史略》四十五卷、《别集》二卷

  于慎行《谷山笔麈》十八卷

  黄汝良《野纪矇搜》十二卷(起洪、永,讫嘉、隆。)

  曹育贤《皇明类考》二十二卷

  邹德泳《圣朝泰交录》八卷

  张萱《西园闻见录》一百六卷

  吴士奇《徵信编》五卷,《考信编》二卷

  项鼎铉《名臣宁攘编》三十卷

  范景文《昭代武功录》十卷

  (已上统纪明代事。)

  宁献王权《汉唐秘史》二卷(洪武中奉敕编次。)

  吴源《至正近记》二卷

  权衡《庚申外史》二卷

  杨循吉《辽金小史》九卷

  杨慎《滇载记》一卷

  倪辂《南诏野史》一卷

  包宗吉《古史补》二百卷

  袁祥《新旧唐书折衷》二十四卷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一卷

  李维桢《韩范经略西夏纪》一卷

  王士骐《苻秦书》十五卷

  李廷机《宋贤事汇》二卷

  姚士粦《后梁春秋》十卷

  胡震亨《靖康盗鉴录》一卷

  陈霆《唐余纪传》二十一卷

  钱谦益《北盟会编钞》三卷

  (已上纪前代事)

  ──右杂史类,二百十七部,二千二百四十四卷。

  杨维桢《史义拾遗》二卷

  范理《读史备忘》八卷

  陈济《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五十九卷

  赵弼《雪航肤见》十卷

  李裕《分类史钞》二十二卷

  吕柟《史约》三十七卷

  许诰《宋元史阐幽》三卷

  张宁《读史录》六卷

  李浩《通鉴断义》七十卷

  邵宝《学史》十三卷

  王峰《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

  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

  卜大有《史学要义》四卷

  周山《师资论统》一百卷

  郑晓《删改史论》十卷

  柯维骐《史记考要》十卷

  王洙《宋元史质》一百卷

  戴璟《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

  钟芳《续古今纪要》十卷

  归有光《读史纂言》十卷

  李维桢《南北史小识》十卷

  万廷言《经世要略》二十卷

  张之象《太史史例》一百卷

  徐明勋《史衡》二十卷

  于慎行《读史漫录》十四卷

  李贽《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

  马惟铭《史书纂略》一百卷

  赵惟寰《读史快编》六十卷

  谢肇淛《史镌》二十一卷

  吴无奇《史裁》二十六卷

  张溥《史论二编》十卷

  杨以任《读史四集》四卷

  冯尚贤《史学汇编》十二卷

  ──右史钞类三十四部,一千四十三卷

  太祖《御制永鉴录》一卷(训亲藩)、《纪非录》一卷(训周、齐、潭、鲁诸王。)

  《祖训录》一卷(洪武中编集,太祖制序,颁赐诸王。)

  《祖训条章》一卷(封建王国之制。)

  《宗藩昭鉴录》五卷(洪武中陶凯等编集。)

  《历代公主录》一卷(洪武中编集。)

  《世臣总录》二卷

  《为政要录》一卷

  《醒贪简要录》二卷

  《武士训戒录》一卷

  《臣戒录》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存心录》十八卷(吴沉等编集。)

  《省躬录》三卷(刘三吾等编集。)

  《精诚录》三卷(吴沉等编集。)

  《国朝制作》一卷(王叔铭等编集。)

  宣宗《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外戚事鉴》五卷

  万历中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条例全文》三十卷,《增修条例备考》二十六卷

  《大明会要》八十卷(太祖开国时事,凡三十九则,不知撰人。)

  李贤《鉴古录》一卷

  夏寅《政鉴》三十卷

  顾灒《稽古政要》十卷

  王圻《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邓球《续泳化编》十七卷

  邹泉《古今经史格要》二十八卷

  黄光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周子义《国朝故实》二百卷(一名《国朝典故备遗》。)

  张居正《帝鉴图说》六卷

  焦竑《养正图解》二卷

  劳堪《皇明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徐学聚《国朝典汇》二百卷

  唐瑶《历代志略》四卷

  张铨《鉴古录》六卷

  乔懋敬《古今廉鉴》八卷

  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

  邓士龙《国朝典故》一百卷

  黄溥《皇明经济录》十八卷

  徐奋鹏《古今治统》二十卷

  朱健《古今治平略》三十六卷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

  《宗藩条例》二卷(李春芳等辑。)

  戚元佐《宗藩议》一卷

  冯柯《历代宗藩训典》十二卷

  张志淳《谥法》二卷

  何三省《帝后尊谥纪略》一卷

  鲍应鳌《皇明臣谥汇考》二卷

  叶来敬《皇明谥考》三十八卷

  郭良翰《皇明谥纪汇编》二十五卷

  郑汝璧《功臣封考》八卷

  陆深《科场条贯》一卷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八卷,《明历科殿试录》七十卷,《历科会试录》七十卷

  汪鲸《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

  赵官《后湖志》十一卷,《后湖黄志》六卷

  刘斯洁《太仓考》十卷

  王仪《吴中田赋录》五卷

  徐民式《三吴均役全书》四卷

  娄志德《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

  何士晋《厂库须知》十二卷

  邵宝《漕政录》十八卷

  席书《漕船志》一卷,《漕运录》二卷

  杨宏《漕运志》四卷

  王在晋《通漕类编》九卷

  陈仁锡《漕政考》二卷

  崔旦《海运编》二卷

  刘体仁《海道漕运记》一卷

  王宗沐《海运志》二卷

  梁梦龙《海运新考》三卷

  史继偕《皇明兵志考》三卷

  侯继高《全浙兵志考》四卷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四卷

  何孟春《军务集录》六卷

  阎世科《计辽始末》四卷

  蔡鼎《边务要略》十卷

  周文郁《边事小纪》六卷

  王士骐《驭倭录》八卷

  方日乾《屯田事宜》五卷

  杨守谦《屯田议》一卷

  张抱赤《屯田书》一卷

  沈摐《南船记》四卷

  倪涷《船政新书》四卷

  朱廷立《盐政志》十卷

  史启哲《两淮盐法志》十二卷

  王圻《两浙盐志》二十四卷

  冷宗元《长芦鹾志》七卷

  李开先《山东盐法志》四卷

  詹荣《河东运司志》十七卷

  谢肇淛《八闽鹾政志》十六卷

  李涷《粤东盐政考》二卷

  陈善《黑白盐井事宜》二卷

  傅浚《铁冶志》二卷

  胡彦《茶马类考》六卷

  陈讲《茶马志》四卷

  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

  王宗圣《榷政记》十卷

  薛侨《南关志》六卷

  许天赠《北关志》十二卷

  林希元《荒政丛言》一卷

  贺灿然《备荒议》一卷

  俞汝为《荒政要览》十卷

  ──右故事类,一百六部,二千一百二十一卷。

  《诸司职掌》十卷(洪武中翟善等编。)

  《宪纲》一卷(洪武中御史台进。)

  《官制大全》十六卷

  《品级考》五卷

  宣宗《御制官箴》一卷

  郭子章《官释》十卷

  李日华《官制备考》二卷

  郑晓《直文渊阁表》一卷,《典铨表》一卷

  吕本《馆阁类录》二十二卷

  雷礼《列卿表》一百三十九卷

  王世贞《公卿表》二十四卷

  李维桢《进士列卿表》二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许重熙《殿阁部院大臣表》十六卷

  范景文《大臣谱》十六卷

  黄尊素《隆万列卿记》二卷

  陈盟《崇祯阁臣年表》一卷,《内阁行略》一卷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

  黄佐《翰林记》二十卷

  张位《词林典故》一卷,《史职议》一卷

  陈沂《翰林志》一卷

  焦竑《词林历官表》三卷

  董其昌《南京翰林志》十二卷

  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六卷

  刘昌《南京詹事府志》二十卷

  李默《吏部职掌》四卷

  张瀚《吏部职掌》八卷

  郑汝譬《封司典故》八卷

  王士骐《铨曹纪要》十六卷

  宋启明《吏部志》四十卷

  汪宗伊《南京吏部志》二十卷,《留铨志余》二卷

  徐大相《铨曹仪注》五卷

  王崇庆《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谢彬《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宋端仪《祠部典故》四卷

  李廷机《春官要览》六卷

  李化龙《邦政条例》十卷

  谭纶《军政条例类考》七卷

  傅鹗《军政类编》二卷

  陈梦鹤《武铨邦政》二卷

  李邦华《南枢新志》四卷

  范景文《南枢志》一百七十卷

  俞汝为《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八卷

  张可大《南京锦衣卫志》二十卷

  应廷育《刑部志》八卷

  庞嵩《刑曹志》四卷

  刘文徵《刑部事宜》十卷

  陈公相《刑部文献考》八卷

  来斯行《刑部狱志》四十卷

  江山丽《南京刑部志》二十六卷

  曾同亨《工部条例》十卷

  周梦旸《水部备考》十卷

  刘振《工部志》一百三十九卷

  王廷相《申明宪纲录》一卷

  刘宗周《宪纲规条》一卷

  傅汉《风纪辑览》四卷

  符验《西台杂记》八卷

  何出光《兰台法鉴录》二十三卷

  徐必达《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

  朱廷益《通政司志》六卷

  夏时正《太常志》十卷

  陈庆《太常志》十六卷

  卢维祯《太常志》十六卷

  吕鸣珂《太常纪》二十二卷

  倪嵩《太常典礼总览》六卷

  屠本畯《太常典录》六卷

  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四十卷

  顾存仁《太仆志》十四卷

  杨时乔《马政记》十二卷

  李日宣《太仆志》二十二卷

  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十六卷

  徐必达《光禄寺志》二十卷

  韩鼎《尚宝司实录》一卷

  潘焕宿《南京尚宝司志》二十卷

  周昆《六科仕籍》六卷

  萧彦《掖垣人鉴》十七卷

  《国子监规》一卷(录洪武以来训谕。)

  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

  谢铎《国子监续志》十一卷

  吴节《南雍旧志》十八卷

  黄佐《南雍志》二十四卷

  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

  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

  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

  汪俊《四夷馆则例》二十卷,《四夷馆考》二卷

  杨枢《上林记》八卷

  王象云《上林汇考》五卷

  焦竑《京学志》八卷

  ──右职官类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集礼》五十卷(洪武中梁寅等纂修。初系写本,嘉靖中,诏礼部校刊。)

  《孝慈录》一卷(宋濂等考定丧服古制为是书,太祖有序。)

  《行移繁减体式》一卷(洪武中,以元季官府文移纷冗,诏廷臣减繁,著为定式。)

  《稽制录》一卷(编辑功臣服舍制度。)

  《礼制集要》一卷(官民服舍器用等式。)

  《稽古定制》一卷(颁示功臣。)

  《礼仪定式》一卷,《教民榜文》一卷,《乡饮酒礼图式》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祭祀礼仪》六卷,《郊坛祭享仪注》一卷(皆明初定式)

  《巡狩事宜》一卷(永乐中仪注。)

  《瑞应图说》一卷(永乐中编次。)

  宪宗《幸学仪注》一卷

  世宗《御制忌祭或问》一卷,《祀仪成典》七十一卷(嘉靖间更定仪文。)

  《郊祀通典》二十七卷(夏言等编次。)

  《乘舆冕服图说》一卷(嘉靖间考古衣冠之制,张璁为注说)

  《武弁服制图说》一卷(亲征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玄端冠服图说》一卷(燕居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保和冠服图说》一卷(宗室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圜丘方泽总图》二卷

  《圜丘方泽祭器乐器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总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祭器乐器图》二卷

  《神祇社稷雩坛总图》三卷

  《太庙总图》一卷

  《太庙供器祭器图》一卷

  《大享殿图》一卷

  《大享殿供器祭器图》一卷

  《天寿山诸陵总图》一卷

  《泰神殿图》一卷

  《帝王庙总图》二卷

  《皇史宬景神等殿图》二卷

  《圆明阁阳雷轩殿宇图》一卷

  《沙河行宫图》一卷(已上俱嘉靖间制式。)

  《皇明典礼》一卷(万历中颁。)

  《朝仪》二卷,《车驾巡幸礼仪》一卷,《亲王昏礼仪注》一卷,《昏礼传制遣官图》一卷,《陵寝仪式》一卷,《王国仪注》一卷,《仪注事例》一卷,《鸿胪仪注》二卷,《出使仪注》二卷,《射礼仪注》一卷(已上俱万历间制式)

  《礼书》四十一卷(不知撰人,凡十七册。目录一,吉礼五,军礼、凶礼共一,丧礼三,制度一,考正一,宫制二,公式二,杂礼一。)

  《大明礼制》二十五卷(不知撰人。)

  《嘉靖祀典》十七卷(不知撰人。)

  朱国祚《册立仪注》一卷

  皇甫濂《藩府政令》一卷

  郭正域《皇明典礼志》二十卷

  朱勤美《王国典礼》八卷

  谢铎《祭礼仪注》二卷

  罗青霄《仪注辑录》一卷(郡邑庆贺祭祀诸仪。)

  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

  ──右仪注类五十七部,四百二十四卷。

  《大明律》三十卷(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篇目皆准唐律,合六百有六条。九年复厘正十有三条,余仍故。)

  《更定大明律》三十卷(洪武二十八年,命词臣同刑官参考比年律条,以类编附,凡四百六十条。)

  太祖《御制大诰》一卷、《大诰续编》一卷、《大诰三编》一卷、《大诰武臣》一卷、《武臣敕谕》一卷、《昭示奸党录》一卷、《第二录》一卷、《第三录》三卷(已上三《录》皆胡党狱词。)

  《逆臣录》五卷(蓝党狱词。)

  《彰善瘅恶录》三卷,《瘅恶续录》一卷,《集犯谕》一卷,《戒敕功臣铁榜》一卷(已上皆洪武中颁。)

  何广《律解辨疑》三十卷

  郑节《续真西山政经》二卷

  薛瑄《从政录》一卷

  卢雍《祥刑集览》二卷

  何文渊《牧民备用》一卷,《司刑备用》一卷

  陈廷琏《大明律分类条目》四卷

  顾应祥《重修问刑条例》七卷

  刘惟谦《唐律疏义》十二卷

  张楷《大明律解》十二卷

  应槚《大明律释义》三十卷

  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

  范永銮《大明律例》三十卷

  陈璋《比部招拟》二卷

  段正《柏台公案》八卷

  应廷育《读律管窥》十二卷

  雷梦麟《读律琐言》三十卷

  孙存《大明律读法书》三十卷

  王樵《读律私笺》二十四卷

  林兆珂《注大明律例》二十卷

  王之垣《律解附例》八卷

  舒化《问刑条例》七卷,《刑书会据》三十卷

  王肯堂《律例笺解》三十卷

  欧阳东凤《阐律》一卷

  熊鸣岐《昭代王章》十五卷

  吴讷《祥刑要览》二卷

  邹元标《筮仕要诀》一卷

  苏茂相《临民宝镜》十六卷

  陈龙正《政书》二十卷

  曹璜《治术纲目》十卷

  ──右刑法类,四十六部,五百九卷。

  《开国功臣录》三十一卷(黄金编次,自徐达至指挥李观,凡五百九十一人)

  谢铎《名臣事略》二十卷(洪武至成化时人。)

  彭韶《名臣录赞》二卷

  杨廉《名臣言行录》四卷,《理学名臣言行录》二卷

  徐绂《名臣琬琰录》五十四卷

  徐咸《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

  王道《名臣琬琰录》二卷,《续录》二卷

  张芹《备遗录》一卷

  何孟春《续遗录》一卷

  何乔新《勋贤琬琰集》二卷

  唐龙《康山群忠录》一卷,《二忠录》二卷(纪王祎、吴云事。)

  沈庭奎《名臣言行录新编》三十四卷

  杨豫孙《补辑名臣琬琰录》一百十卷

  雷礼《阁臣行实》八卷,《列卿记》一百六十五卷(起洪武,讫嘉靖。礼子映补隆庆一朝。)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名卿纪迹》六卷

  吴伯与《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

  薛应旂《皇明人物考》七卷(郑以伟注。)

  唐枢《国琛集》二卷

  史继偕《越章》六卷(明代八闽人传。)

  顾璘《国宝新编》一卷

  项笃寿《今献备遗》四十二卷

  凌迪知《名臣类苑》四十六卷

  钱薇《名臣事实》三十卷

  耿定向《先进遗风》二卷

  李廷机《阁臣录》六卷

  焦竑《国史献徵录》一百二十卷(《经籍志》作三百六十卷)、《逊国忠节录》八卷

  唐鹤徵《辅世编》六卷,《续编》五卷

  徐即登《建文诸臣录》二卷

  童时明《昭代明良录》二十卷

  刘梦雷《名臣考》四卷

  林垫《重辑名臣录》二卷

  朱谋〈土韦〉《藩献记》四卷

  朱勤美《公族传略》二卷

  过庭训《直省分郡人物考》一百十五卷

  王兆云《词林人物考》十六卷

  张玺《明尚友集》十六卷

  江盈科《明臣小传》十六卷

  瞿汝说《臣略纂闻》十二卷

  钱士升《皇明表忠录》二卷

  余翘《池阳三忠传》一卷(纪黄观、金焦、陈敬宗事。)

  冯复京《先贤事略》十卷

  李裁《明臣论世》四卷

  林之盛《应谥名臣传》十二卷

  杜琼《纪善录》一卷

  陈沂《畜德录》一卷

  苏茂相《名臣类编》二卷

  史旌贤《维风编》二卷

  邹期祯《东林诸贤言行录》五卷(已上皆纪明代人物。)

  《相鉴》二十卷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诏儒臣采历代史所载相臣,贤者自萧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为传十六卷;不肖者自田蚡至贾似道二十六人,为传四卷。太祖制序。)

  《外戚传》三卷(永乐中,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成祖制序。)

  《古今列女传》三卷(永乐中解缙等编。)

  宋濂《唐仲友补传》一卷,《浦江人物记》二卷

  胡广《文丞相传》一卷

  朱右《李邺侯传》二卷

  方槐生《莆阳人物志》三卷

  谢应芳《怀古录》三卷,《思贤录》六卷

  刘徵《金华名贤传》三卷

  丁元吉《陆丞相蹈海录》一卷

  贾斌《忠义集》四卷

  尹真《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一卷

  谢铎《尊乡录》十卷

  董遵《金华渊源录》二卷

  金江《义乌人物志》二卷

  金贲亨《台学源流》二卷

  王佐《东嘉先哲录》二十卷

  南逢吉《越中述传》四卷

  周璟《昭忠录》五卷

  程敏政《宋遗民录》十五卷

  方鹏《昆山人物志》八卷

  姜絅《汉名臣言行录》八卷

  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守令传》二十四卷,《儒林传》二十卷

  陈镐《金陵人物志》六卷

  王宾《吴下名贤纪录》一卷

  龚守愚《临江先哲言行录》二卷

  刘元卿《江右历代名贤录》二卷

  黄佐《广州人物志》二十四卷

  刘有光《麻沙刘氏忠贤传》四卷

  孙承恩《历代圣贤像赞》六卷

  杨时伟《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王承裕《李卫公通纂》四卷

  戴铣《朱子实纪》十二卷

  祝允明《苏材小纂》六卷

  张袴《吴中人物志》十三卷

  袁袠《吴中先贤传》十卷

  刘凤《续吴先贤赞》十五卷

  欧大任《百粤先贤志》四卷

  耿定向《二孝子传》一卷

  杨俊民《河南忠臣集》八卷,《烈女集》五卷

  桑乔《节义林》六卷

  王冥《历代忠义录》十八卷

  邹泉《人物尚论编》二十卷

  郑瑄《唐忠臣睢阳录》二卷

  黄省曾《高士传颂》二卷

  皇甫濂《逸民传》二卷

  皇甫涍《续高士传》十卷

  薛应旂《隐逸传》二卷,《高士传》四卷

  黄姬水《贫士传》二卷

  钱一本《遁世编》十四卷

  李默《建宁人物志》三卷

  吕维祺《节孝义忠集》四卷

  徐标《忠孝廉节集》四十卷

  顾宪成《桑梓录》十卷

  李廷机《汉唐宋名臣录》五卷

  王鸿儒《掾曹名臣录》一卷

  丁明登《古今长者录》八卷

  朱睦〈木挈〉《中州人物志》十六卷

  朱谋〈土韦〉《豫章耆旧传》三卷

  朱常淓《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

  郭良翰《历代忠义汇编》二十六卷

  屠隆《义士传》二卷

  沈尧中《高士汇林》二卷

  顾枢《古今隐居录》三十卷

  陈懋仁《寿者传》三卷

  陈继儒《邵康节外纪》四卷,《逸民史》二十二卷

  璩之璞《苏长公外纪》十二卷

  徐勃《蔡端明别纪》十卷

  范明泰《米襄阳志林》十三卷

  徐学聚《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

  曹学牷《蜀中人物记》六卷

  郭凝之《孝友传》二十四卷

  王道隆《吴兴名贤续录》六卷

  陈克仕《古今彤史》八卷

  曹思学《内则类编》四卷

  顾昱《至孝通神集》三十卷

  张采《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夏树芳《女镜》八卷

  潘振《古今孝史》十二卷

  (已上皆纪历代人物。)

  ──右传记类,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

  《大明志书》(洪武三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卷亡。)

  《寰宇通志》一百十九卷(景泰中修。)

  《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中李贤等修。)

  《承天大志》四十卷(嘉靖中,顾璘修《兴都志》二十四卷。世宗以其载献帝事实,于志体例不合,诏徐阶等重修。)

  桂萼《历代地理指掌》四卷,《明舆地指掌图》一卷

  罗洪先《增补朱思本广舆图》二卷

  蔡汝楠《舆地略》十一卷

  吴龙《郡县地理沿革》十五卷

  卢传印《职方考镜》六卷

  张天复《皇舆考》十二卷

  蔡文《职方钞》十卷

  曹嗣荣《舆地一览》十五卷

  郭子章《郡县释名》十六卷,《古今郡国名类》三卷

  项笃寿《考定舆地图》十卷

  徐枢《寰宇分合志》八卷

  曹学牷《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

  陆应阳《广舆记》二十四卷

  陈组绶《职方地图》三卷

  张元阳《方隅武备》十六卷(一作《方隅武事考》。)

  庞迪我《海外舆图全说》二卷

  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北平事迹》一卷

  郭造卿《燕史》一百二十卷

  刘侗《帝京景物略》八卷

  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四十卷

  蒋一葵《长安客话》八卷

  沈应文《顺天府志》六卷

  唐舜卿《涿州志》十二卷

  汪浦《蓟州志》九卷

  张钦《保定府志》二十五卷

  潘恩《祁州志》六卷

  戴诜《易州志》三十卷

  樊文深《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廖纪《沧州志》四卷

  项乔《董子故里志》六卷

  雷礼《真定府志》三十二卷

  倪玑《定州志》四卷

  曹安《冀州志》四卷

  陈棐《广平府志》十六卷

  宋讷《东郡志》十六卷

  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

  王崇庆《开州志》十卷

  张廷纲《永平府志》十一卷

  陈士元《滦州志》十一卷

  胡文璧《天津三卫志》十卷

  马中锡《宣府志》十卷

  毕恭《辽东志》九卷

  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

  《洪武京城图志》一卷

  陈沂《南畿志》六十四卷,《金陵世纪》四卷,《金陵古今图考》一卷

  顾起元《客座赘语》十卷

  王兆云《乌衣佳话》八卷

  周晖《金陵琐事》八卷,《剩录》八卷

  《留都录》五卷(见国子监书目,不著撰人。)

  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

  柳瑛《中都志》十卷

  袁又新《凤阳新书》八卷

  汪应轸《泗州志》十二卷

  王浩《亳州志》十卷

  吕景蒙《颍州志》二十卷

  潘镗《庐阳志》三十卷

  杨循吉《庐阳客记》一卷

  潘埙《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

  陈文烛《淮安府志》十六卷

  高宗本《扬州府志》十卷

  沈明臣《通州志》八卷

  张珩《高邮州志》三卷

  陈奇《泰州志》八卷

  卢熊《吴邦广记》五十卷

  刘昌《苏州续志》一百卷

  王鏊《姑苏志》六十卷

  刘凤《续吴录》二卷,《吴郡考》二卷

  桑悦《太仓州志》十一卷

  钱冈《云间通志》十八卷

  顾清《松江府志》三十二卷

  陈继儒《松江府志》九十四卷

  谢应芳《毗陵续志》十卷

  王亻与《毗陵志》四十卷

  张恺《常州府志续集》八卷

  唐鹤徵《常州府志》二十卷

  沈敕《荆溪外纪》二十五卷

  王樵《镇江府志》三十六卷

  胡缵宗《安庆府志》三十一卷

  钟城《太平府志》二十卷

  李默《宁国府志》十卷

  王崇《池州府志》九卷

  朱同《新安志》十卷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何东序《徽州府志》二十二卷

  程一枝《鄣大事记》二卷

  李德阳《广德州志》十卷

  陈琏《永阳志》二十六卷

  胡松《滁州志》四卷

  周斯盛《山西通志》三十三卷

  张钦《大同府志》十八卷

  吕柟《解州志》四卷

  孔天胤《汾州府志》八卷

  栗应麟《潞安府志》十二卷

  周弘禴《代州志》二卷

  陆釴《山东通志》四十卷

  黄瓒《齐鲁通志》一百卷

  彭勖《山东郡邑胜览》九卷

  李锦《泰安州志》十卷

  邢侗《武定州志》十五卷

  于慎行《兖州府志》五十二卷

  莫骢《济宁州志》十三卷

  舒祥《沂州志》四卷

  李珏《东昌府志》九卷

  邓韨《濮州志》十卷

  周禧《临清州志》十八卷

  冯惟讷《青州府志》十八卷

  李时飏《少阳乘》二十卷

  钟羽正《青州风土记》四卷

  任顺《莒州志》六卷

  潘滋《登州府志》十卷

  杨循吉《宁海州志》二卷

  胡杞忠《莱州府志》八卷

  郭维洲《平度州志》二卷

  胡諲《河南总志》十九卷

  邹守愚《河南通志》四十五卷

  李濂《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祥符文献志》十七卷

  朱睦〈木挈〉《中州文献志》四十卷,《开封府志》八卷

  邵宝《许州志》三卷

  冯相《陈州志》四卷

  吴三乐《郑州志》六卷

  徐衍祥《禹州志》十卷(万历中,钧州改曰禹州。)

  李嵩《归德府志》八卷

  李孟昜《睢州志》一卷

  程应登《睢州志》七卷

  崔铣《彰德府志》八卷(一名《邺乘》。)

  郭朴《续志》三卷

  刘湜《磁州志》四卷

  李遇春《卫辉府志》七卷

  何瑭《怀庆府志》十二卷

  乔缙《河南郡志》四十二卷

  程绪《陕州志》十卷

  叶珠《南阳府志》十卷

  张仙《邓州志》六卷

  牛孟耕《裕州志》六卷

  陈銮《汝宁府志》八卷

  李本固《汝南新志》二十二卷

  江贵《信阳州志》二卷

  张辉《光州志》十卷

  方应选《汝州志》四卷

  伍福《陕西通志》三十五卷(成化中修。)

  马理《陕西通志》四十卷(嘉靖中修。)

  何景明《雍大记》三十六卷

  李应祥《雍胜略》二十四卷

  南轩《关中文献志》八十卷

  宋廷佐《乾州志》二卷

  乔世宁《耀州志》十一卷

  任庆云《商州志》八卷

  周易《凤翔府志》五卷

  贾凤翔《凤翔府历代事迹纪略》二卷

  范文光《豳风考略》三卷

  赵时春《平凉府志》十三卷

  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

  熊爵《临洮府志》十卷

  韩鼎《庆阳府志》十卷

  胡汝砺《宁夏新志》八卷

  郑汝璧《延绥镇志》八卷

  杨宁《固原州志》二卷

  李泰《兰州志》十二卷

  张最《岷州卫志》一卷

  李玑《洮州卫志》五卷

  郭伸《甘州卫志》十卷

  朱捷《河州志》四卷

  包节《陕西行都司志》十二卷

  孟秋《潼关卫志》十卷

  王崇古《庄浪漫记》八卷

  薛应旂《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夏时正《杭州府志》六十四卷(成化中修。)

  陈善《杭州府志》一百卷,《外志》一卷、(全郡山川原委。)《武林风俗略》一卷

  吴瓒《武林纪事》八卷

  柳琰《嘉兴府志》三十二卷

  李日华《〈土韦〉李丛谈》四卷

  江翁仪《湖州府志》二十四卷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十七卷

  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李德恢《严州府志》二十三卷

  吴堂《富春志》六卷

  徐与泰《金华文献志》二十二卷

  吾哻《衢州府志》十四卷

  何镗《括苍志》五十五卷,《括苍汇纪》十五卷

  楼公璩《括苍志补遗》四卷

  司马相《越郡志略》十卷

  张元忭《绍兴府志》六十卷

  李堂《四明文献志》十卷

  张时彻《宁波府志》四十二卷

  范理《天台要略》八卷

  谢铎《赤城新志》二十三卷

  王启《赤城会通记》二十卷

  李渐《三台文献志》二十三卷

  王瓒《温州府志》二十三卷

  林庭〈木昂〉《江西通志》三十七卷

  王宗沐《江西大志》八卷

  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一卷

  王世懋《饶南九三郡舆地图说》一卷

  郭子章《注豫章古今记》一卷,《豫章杂记》八卷,《广豫章灾祥记》六卷

  卢廷选《南昌府志》五十卷

  江汝璧《广信府志》二十卷

  王时槐《吉安府志》二十六卷

  郭子章《吉志补》二十卷

  熊相《瑞州府志》十四卷

  陈定《袁州府志》九卷

  余文龙《赣州府志》二十卷

  虞愚《虔台志》十二卷

  谈恺《虔台续志》五卷

  魏裳《湖广通志》九十八卷

  廖道南《楚纪》六十卷

  陈士元《楚故略》二十卷

  郭正域《武昌府志》六卷

  朱衣《汉阳府志》三卷

  曹璘《襄阳府志》二十卷

  谢澭《均州志》八卷

  颜木《随州志》二卷

  舒旌《黄州府志》十卷

  甘泽《蕲州志》九卷

  王宠怀《荆州府志》十二卷

  张春《夷陵州志》十卷

  刘玑《岳州府志》十卷

  张治《长沙府志》六卷

  陆东《宝庆府志》五卷

  杨佩《衡州府志》九卷

  朱麟《常德府志》二卷

  胡靖《沅州志》七卷

  姚昺《永州府志》十卷

  林球《荆门州志》十卷

  童承叙《沔阳州志》十八卷

  周绍稷《郧阳府志》二十一卷

  王心《郴州志》六卷

  黄仲昭《八闽通志》八十七卷,《邵武府志》二十五卷

  王应山《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二卷

  何乔远《闽书》一百五十四卷

  王世懋《闽部疏》一卷

  陈鸣鹤《闽中考》一卷,《晋安逸志》三卷

  林燫《福州府志》三十六卷

  林材《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周瑛《兴化府志》五十四卷

  郑岳《莆阳文献志》七十五卷

  黄凤翔《泉州府志》二十四卷

  何炯《清源文献志》八卷

  陈懋仁《泉南杂记》二卷

  徐銮《漳州府志》三十八卷

  刘玙《建宁府志》六十卷

  游居敬《延平府志》三十四卷

  张大光《福宁州志》十六卷

  王元正《四川总志》八十卷

  杨慎《全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杜应芳《补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郭棐《四川通志》三十六卷,《夔州府志》十二卷,《夔记》四卷

  曹学牷《蜀汉地理补》二卷,《蜀郡县古今通铎》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方物记》十二卷

  彭韶《成都志》二十五卷

  周洪谟《叙州府志》十二卷

  金光《涪州志》二卷

  陈嘉言《嘉州志》十卷

  余承勋《西眉郡县志》十卷

  戴璟《广东通志》七十二卷

  郭棐《粤大记》三十二卷,《岭南名胜志》十六卷

  谢肇淛《百粤风土记》一卷

  张邦翼《岭南文献志》十二卷,《补遗》六卷

  马欻《南粤概》四卷

  黄佐《广州府志》二十二卷,《香山志》八卷

  郑敬甫《惠大记》六卷

  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

  郭子章《潮中杂记》十二卷

  符锡《韶州府志》十卷

  叶春及《肇庆府志》二十卷

  王佐《琼台外纪》五卷,《珠崖录》五卷

  顾玠《海槎馀录》一卷

  张诩《厓门新志》十八卷

  周孟中《广西通志》六十卷

  魏浚《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

  陈琏《桂林志》三十卷

  张鸣凤《桂故》八卷,《桂胜》十四卷

  谢少南《全州志》七卷

  党绪《思恩府志》四卷

  田秋《思南府志》八卷

  郭棐《右江大志》十二卷

  《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书。)

  李元阳《云南通志》十八卷,《大理府志》十卷

  陈善《滇南类编》十卷

  杨慎《滇程记》一卷

  彭汝实《六诏纪闻》一卷

  杨鼐《南诏通志》十卷

  诸葛元声《滇史》十四卷

  吴懋《叶榆檀林志》八卷

  杨士云《黑水集证》一卷,《郡大记》一卷

  赵瓒《贵州新志》十七卷

  谢东山《贵阳图考》二十六卷

  郭子章《黔记》六十卷,《黔小志》一卷

  祁顺《石阡府志》十卷

  袁表《黎平府志》九卷

  周瑛《兴隆卫志》二卷

  许论《九边图论》三卷

  魏焕《九边通考》十卷

  霍冀《九边图说》一卷

  范守己《筹边图说》三卷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十二卷

  苏祐《三关纪要》三卷

  刘昌《两镇边关图说》二卷

  翁万达《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

  杨守谦《大宁考》一卷,《紫荆考》一卷,《花马池考》一卷

  杨一葵《云中边略》四卷

  杨时宁《大同镇图说》三卷,《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

  张雨《全陕边政考》十二卷

  刘敏宽《延镇图说》二卷

  杨锦《朔方边纪》五卷

  詹荣《山海关志》八卷

  莫如善《威茂边政考》五卷

  方孔召《全边略记》十二卷

  胡宗宪《筹海图编》十三卷

  黄光升《海塘记》一卷

  仇俊卿《海塘录》十卷

  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南经略》八卷

  王在晋《海防纂要》十三卷

  谢廷杰《两浙海防类考》十卷

  范涞《续编》十卷

  李如华《温处海防图略》二卷

  安国贤《南澳小记》十二卷,《南日寨小记》十卷

  吴时来《江防考》六卷

  洪朝选《江防信地》二卷

  吴道南《国史河渠志》二卷

  刘隅《治河通考》十卷

  刘天和《问水集》六卷

  吴山《治河通考》十卷

  潘季驯《河防一览》十四卷,《宸断大工录》十卷

  潘大复《河防榷》十二卷

  张光孝《西渎大河志》六卷

  黄克缵《疏治黄河全书》二卷

  徐标《河患备考》二卷,《河防律令》二卷

  王恕《漕河通志》十四卷

  王琼《漕河图志》八卷

  车玺《漕河总考》四卷

  顾寰《漕河总录》二卷

  高捷《漕黄要览》二卷

  黄承玄《河漕通考》四十五卷,《安平镇志》十一卷,《北河纪略》十四卷

  秦金《通惠河志》二卷

  谢肇淛《北河纪》八卷,《纪余》四卷

  朱国盛《南河志》十四卷

  陈梦鹤《济宁闸河类考》六卷

  徐源《山东泉志》六卷

  王宠《东泉志》四卷,《济宁闸河志》四卷

  张纯《泉河纪略》八卷

  胡瓒《泉河史》十五卷

  张桥《泉河志》六卷

  冯世雍《吕梁洪志》一卷

  陈穆《徐州洪志》十卷

  袁黄《皇都水利》一卷

  伍余福《三吴水利论》一卷

  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四卷

  许应夔《修举三吴水利考》四卷

  王道行《三吴水利考》二卷

  王圻《东吴水利考》十卷

  沈摐《吴江水利考》四卷

  贾应璧《绍兴水利图说》二卷

  何镗《名山记》十七卷

  慎蒙《名山一览记》十五卷

  都穆《游名山记》六卷

  黄以升《游名山记》六卷

  查志隆《岱史》十八卷

  宋焘《泰山纪事》十二卷

  燕汝靖《嵩狱古今集录》二卷

  李时芳《华狱全集》十卷

  娄虚心《北岳编》五卷

  王浚和《恒岳志》二卷

  彭簪《衡岳志》八卷

  孙存《岳麓书院图志》一卷

  《太岳太和山志》十五卷(洪熙中道士任自垣编。)

  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五十二卷

  张莱《京口三山志》十卷

  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

  王鏊《震泽编》八卷

  卢雍《石湖志》十卷

  谈修《惠山古今考》十卷

  潘之恒《新安山水志》十卷,《黄海》二十九卷

  方汉《齐云山志》七卷

  汪可立《九华山志》二卷

  吴之鲸《武林梵刹志》十二卷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

  张元忭《云门志略》五卷

  周应宾《普陀山志》五卷

  僧传灯《天台山志》二十九卷

  朱谏《雁山志》四卷

  桑乔《庐山纪事》十二卷

  刘俊《白鹿洞书院志》六卷

  杨亘《武夷山志》六卷

  黄天全《九鲤湖志》六卷

  刘中藻《洞山九潭志》四卷

  乔世宁《五台山志》一卷

  李应奇《崆峒志》二卷

  僧德清《曹溪志》四卷

  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陈琏《罗浮志》十五卷

  谢肇淛《支提山志》七卷,《鼓山志》十二卷

  杨士奇《北京纪行录》二卷

  刘定之《代祀录》一卷

  陆深《停骖录》二卷

  李东阳《东祀录》三卷

  张宁《奉使录》二卷

  李思聪《百夷传》一卷(洪武中出使缅国所纪。)

  费信《星槎胜览集》二卷,《天心纪行录》一卷(永乐中从郑和使西洋所纪。)

  陈诚《西域行程记》二卷

  马欢《瀛涯胜览》一卷

  倪谦《朝鲜纪事》一卷,《辽海编》四卷

  钱溥《朝鲜杂志》三卷,《使交录》一卷

  黄福《安南水程日记》二卷

  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

  谢杰《使疏球录》六卷

  李文凤《粤峤书》二十卷(经安南事。)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二卷

  张燮《东西洋考》十二卷

  李言恭《日本考》五卷

  侯继高《日本风土记》四卷

  卜大同《备倭国记》四卷,《征苗图记》一卷

  田汝成《炎徼纪闻》四卷

  宁献王权《异域志》一卷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

  罗曰褧《咸宾录》八卷

  茅瑞徵《象胥录》八卷

  尹耕《译语》一卷

  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

  右地理类,四百七十一部,七千四百九十八卷。

  《天潢玉牒》一卷,《宗支》二卷(男女各一册)、《宗谱》一卷,《主婿谱牒》一卷(已上皆明初修。)

  朱睦〈木挈〉《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周乘》一卷,《镇平世系录》二卷

  《周宪王年表》二卷

  《周定王年表》一卷

  《楚王宗支》一卷

  《蜀府宗支图谱》一卷

  朱宙枝《统宗绳蛰录》十二卷

  吴震元《宋相谱》二百卷

  朱右《邾子世家》一卷

  卢熊《孔颜世系谱》二卷

  杨廉《二程年谱》一卷

  李默《朱子年谱》四卷

  徐渤《蔡忠惠年谱》一卷

  郭勋《三家世典》一卷(辑徐达、沐英、郭英三家世系勋伐本末。)

  《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

  《李韩公家乘》一卷

  李临淮《遐思录》八卷

  吴沈《千家姓》一卷

  杨信民《姓源珠玑》六卷

  邢参《姓氏汇典》二卷

  杨慎《希姓录》五卷

  王文翰《尚古类氏集》十二卷

  李日华《姓氏谱纂》七卷

  曹宗儒《郡望辨》二卷

  陈士元《姓汇》四卷,《姓觿》二卷,《名疑》四卷

  凌迪知《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

  余寅《同姓名录》十二卷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右谱牒类,三十八部,五百四卷。

  有的刑法是明代新创的,不合古制,廷杖、束厂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就是。

  这几种刑法杀人极惨,而不依据法律。

  继位君主都跟着实行,到明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历有朝野政令,完全操纵在武夫或宦官手中,确实可叹。

  太祖曾经和侍臣讨论君主对待大臣的礼节。

  太史令刘基说:“古代公卿犯了罪,准备一盘水,将剑放在盘上,到悔过之室去自刎,不曾轻易折辱他们,故大臣的体面得以保存。”侍读学士詹同于是取《大戴礼》和贾谊疏文进献给皇帝,并且说:“古代施刑不加在大夫身上,是为了激励廉耻之心。

  一定按这样办,君恩臣礼纔都能尽到。”皇帝认为很对。

  洪武六年,工部尚书王肃犯法应受笞刑,太祖说:“六卿身份贵重,不宜因琐事折辱。”命令他用俸禄赎罪。

  后来群臣因过失或牵连受到处分,允许用俸禄赎罪,起始于此。

  可是永嘉侯朱亮祖父子两人都被鞭笞致死,工部尚书薛祥死于杖下,所以上书者说大臣有罪应行诛杀,不宜加以侮辱。

  廷杖的刑罚,亦从太祖开始。

  宣德三年,皇帝因御史严皑、方鼎、何杰等沉湎于酒色,许久不来朝见参拜而发怒,下令将他们戴上枷锁示众。

  从那以后,谏官就有了戴刑具的。

  到了正统年间,王振专权,尚书刘中敷,侍郎昊玺、陈瑺,祭酒李时勉都受遇这种折辱,而在殿外石阶上施行杖刑已习以为常。

  成化十五年,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人,皇帝下诏责备给事御史李俊、王浚等五十六人包庇汪直,每人廷杖二十下。

  正德十四年,因为群臣进谏阻止皇帝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一百四十六人,十一人被打死。

  嘉靖三年,群臣向皇帝争大礼,皇帝下令廷杖丰熙等一百三十四人,十六人被打死。

  嘉靖中期刑法愈加严峻,就是朝廷大臣也免不了笞辱。

  宣府大同总督翟鹏、蓟州巡抚朱方因为撤除防卫过早,宣府大同总督郭宗皋、大同巡抚陈耀因为敌寇侵入了大旦,刑部侍郎彭黯、左都御史屠侨、大理卿沈良才因为拖延议定丁汝夔的案子,戎政侍郎蒋应奎、左通政唐国相因子侄辈虚报军功,都被逮捕而受了杖刑。

  朱方和陈耀被当场打死,而彭黯、屠侨、沈良才等人杖刑受毕,立即催促办理公事。

  对公卿的侮辱,前所未有。

  又在正月初一朝贺时,因对六科给事中张思静等发怒,一律穿着朝服实行杖责,天下人无不惊骇。

  四十多年之中,嘉靖帝用杖刑打死的朝士,比前代多几倍。

  万历五年,因为对张居正守丧未满期而出仕不同意,杖责昊中行等五人。

  此后卢洪春、孟养浩、王德完等人都被杖责,杖数多的达一百下。

  后宋皇帝越发厌恶进言者,臣下的奏疏往往留在宫中不理睬,廷杖也搁置起来不用了。

  天启时,太监王体干奉敕命大审,重重地笞打外戚李承恩,以取悦于魏忠贤。

  于是万燥、昊裕中都死在杖下,政府的中央机构为之竭力谏诤,也不能保。

  内阁大臣叶向高说:“数十年没有施行的弊政,十天以内出现了三次,万万不可再施行了。”魏忠贤这纔放弃了廷杖,而将自己想杀的人一律下交镇抚司,士大夫更是没有生路了。

  南京施行廷杖,开始于成化十八年。

  南御史李珊等因收成不好请求赈济。

  皇帝摘出其奏疏中的错字,命令锦衣卫带着他们到南京午门前,每人杖责二十下,让守备太监监刑。

  到正德年问,南御史李熙检举贪官污吏触怒了刘瑾,刘瑾假传圣旨杖责他三十下。

  当时南京禁卫军长时间没有用刑了,刘瑾命选取兵卒练习了几天,纔施杖刑,差点把李熙打死。

  东厂是成祖时创设的。

  锦衣卫的监狱,太祖曾经使用遇,后来禁止使用,其重新启用亦从永乐时开始。

  厂与卫相辅相成,故说起它们来并称厂卫。

  当初,成祖兴起于北平,刺探官中的事,多以建文帝左右近臣为耳目。

  因此即位后专门倚重宦官,在柬安门北面设立了束厂,叫自己宠爱的心腹在那里当提督,搜寻有阴谋反叛、妖言惑众与有大奸大恶行为的人等。

  东厂与锦衣卫权势平齐,大概是迁都以后的事了。

  不过锦衣卫指挥纪纲、门逵等大受宠幸,相继执掌权柄,厂权比不上它。

  到宪宗时,尚铭掌管柬厂,又另设西厂刺探诸事,让汪直督领,所掌管的武装骑吏数量比束厂多一倍。

  这些人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往来交错侦探诸事,连诸侯王的府第也不能幸免。

  汪直曾被废黜而又复用,先后管事共六年,冤死其手下者累累相连,他的权势速远大于锦衣卫。

  遇到汪直几次出外到边防监军,大学士万安纔进言说:“太宗建置北京,命令锦衣卫官员搜访,还担心外地官吏徇情作弊,又设置束厂,命内臣掌管。

  此制实行五六十年了,办事有固定规程。

  过去妖怪狐精夜里出来,人心惊惶,劳烦圣土思虑,故添设西厂,特任命汪直督查,以戒备不能预测的事件。

  这是权宜之计,用来安抚人心的。

  前段时间国内的纷扰,臣不赘述了。

  现在汪直镇抚大同,京城人众口一辞,都认为撤销西厂最便利。

  伏望圣恩特别降旨撤销它,官员们都回到原来的卫所,这将是宗庙国家的大幸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尚铭专权,不久也被革职。

  弘治元年,员外郎张伦请求废除束厂,皇帝不答复。

  不过孝宗仁厚,厂、卫都不敢凶横,管理二厂的官员罗祥和杨鹏,奉行职责而已。

  玺德元年杀柬厂太监王岳,命令丘聚替代他,又设西厂以任命谷大用,他们都是刘瑾集团里的人。

  雨厂争夺掌权,派遣巡逻兵四出侦探。

  南康昊登颢等人举办龙舟竞渡游戏,结果自己被处死,家产被籍没,亲人沦为官奴。

  偏远的州县里,人们一见到穿着华丽服装骑着高头大马操北京口音的人,就奔走相告,纷纷逃避躲藏。

  官吏们听到风声,悄悄送上贿赂。

  于是无赖之徒乘机作奸邪之事,天下人都畏惧得叠足而立。

  而卫使石文义也是刘瑾的私党,厂卫的势力合二为一了。

  刘瑾又将惜薪司的外薪厂改焉办事厂,荣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自己主管。

  京城人叫它做内行厂,就是东西厂也在他们的监视之中,其酷烈更为厉害。

  内行厂并且创造新例,对囚犯不论轻重一律先施杖刑,然后判子子孙孙永远戍边。

  有的人还用大枷枷着颈项发遣,枷的重量有达一百五十斤的,犯人戴不了几天就丧命。

  尚宝卿颅璇、副使姚祥、工部郎张璋、御史王时中等人都没有幸免,被折磨得濒临死亡然后纔贬谪戍边。

  御史柴文显、汪澄甚至因为轻微的罪过而被凌迟处死。

  官吏、军士和平民被非法折磨死的有数千人。

  刘瑾被诛杀以后,西厂和内行厂都撤销了,惟有束厂依然如故。

  张锐主管束厂,与锦衣卫卫使钱宁都藉着搜访之事恣意罗织罪名陷害人。

  厂卫之称因此大噪。

  嘉靖二年,束厂芮景贤任用千户陶淳,干了许多诬陷人的事。

  给事中刘最持章上奏反对,被判贬官到广德州。

  御史黄德用叫他乘驿车去广德,适逢有个叫颜如环的人与他同行,用黄包袱裹了行装。

  芮景贤立刻上奏,二人被捕下狱,按不同情况编伍充军戍边。

  给事中刘济进言:“刘最所犯的罪过不至于发配戍边。

  而且,他是由宦官逮捕酌,罪名是武夫罗织的,裁决是通过内部下旨进行的,怎么好昭示天下?”皇帝不予响应。

  当时,各地的镇守太监都已撤除,而大臣们习惯于老办法,说束厂是祖宗设置的,不可废除,不知道东厂并不是太祖的制度。

  然而世宗对宦官管制严格,不敢放任,束厂的权威已远不如卫使陆炳大。

  万历初年,冯保以司礼太监身份兼管厂事,在束上北门之北建立新厂,叫内厂,而将先建的那个厂叫外厂。

  冯保与张居正搞出个王大臣案件,企图族诛高拱,卫使朱希孝极力为高拱辩护,高拱得以无罪,可见当时锦衣卫还不大趋附于厂。

  万历中期,矿税使多次出行为害,而束厂张诚、孙暹、陈矩都安然寂静。

  陈矩审理妖书一案,没有株连无辜和滥判,当时的人颇称道他。

  恰逢皇帝也无意于峻刻勘查,刑罚用得稀少,厂卫的监狱里甚至生了青草。

  到天启时,魏忠贤以秉笔太监身份总领厂内事务,任用卫使田尔耕、镇抚许显纯之徒,专门从事用酷虐手段钳制朝廷内外人士,厂卫之毒达到极点。

  凡是掌管司礼监印信的宦官,僚属称其为宗主,而总领东厂的叫督主。

  束厂的属官没有专职官,掌刑由一个千户担任,理刑由一个百户担任,理刑也叫贴刑,都是锦衣卫的官员。

  他们的差役都由锦衣卫提供,卫里最狡黠乖巧的士卒就调拨给他们充任。

  差役长叫档头,其帽子的顶端尖锐,衣服是青白色的被褶褂,上面系着小布丝,脚穿白皮靴,专管侦伺。

  其手下有番子数人为之办事。

  京城的亡命之徒,骗财或挟仇的,枧办事者为窟穴。

  他们打探到人家一件隐私,就通过番子密告给档头,档头根据事情大小先付给金钱。

  事情叫起敷,钱叫买起敷。

  既已得知阴事,档头率领番子去到犯禁的人家,门外左右坐人,叫做打椿。

  其它番子就闯入室内,抓住其人审讯,没有左证或符牒,主人按要求给足贿赂,也就径直离开。

  稍不如意,就严刑拷打,刑名叫干醉酒,又叫搬罾儿,其痛楚比官家规定的刑蜀厉害十倍。

  还授意挨整者牵连有财力的人,有财力的贿赂他们足够多的金钱,就没有事。

  如果惜钱不给,或所给不足,立即报告皇帝,将其下交镇抚司监狱,犯人立时就要丧命。

  每月初一,几百个厂役在庭院中抽签,然后分别监视官府。

  其中监视内府诸处会审大案和北镇抚司审讯重罪犯的叫听记,到其它官府和各个城门搜访的叫坐记。

  某官做了某事,某城门发现某奸事,胥吏一条绦告诉坐记,坐记转告厂,叫打事件。

  即使是深夜到束华门,从缝隙中进去了,也有人悄悄报告给皇帝。

  因此事情无论大小,天子都能知道。

  家人柴米油盐琐事,有的竟在宫中传为笑料。

  上下惴惴不安,无不惧怕打事件的。

  锦衣卫的办法也跟厂一样,但是必须写出疏条上奏,纔能让天子知道,所以它的势力远不如厂。

  一天晚上,有四个人在密室裹喝酒,其中一个喝得痛快了,馒骂魏忠贤,另外三人噤口不敢出声。

  还没骂完,番子就进来抓住四人,将他们送到魏忠贤那里,魏忠贤立即肢解了骂他的人,而拿钱慰劳其它三人。

  三人魂飞魄丧,动也不敢动。

  庄烈帝即位,魏忠贤伏法被诛。

  而后王体干、王永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齐本正等相继统领厂内事务,告密之风不曾平息。

  为奖励王之心、曹化淳缉奸的功劳,封荫弟侄辈入锦衣卫充任百户。

  而王德化及东厂理刑昊道正等侦伺到合臣薛国观隐私,薛国观因此被整死。

  当时卫使已长期慑服于厂威,大抵俯首受之驱使。

  崇桢十五年,御史杨仁愿说:“高皇帝设官,没有所谓的侦缉衙门。

  臣下有不法行为,谏官直接纠察,没有揭发隐私的。

  后来因为肃清皇帝身边的奸恶,纔建置束厂。

  臣在南城供职,所审阅的讼词,多是因为假番子侵害而诉冤。

  假称东厂造成的危害尚且如此,何况真的呢?这是由于长期累积起来的威势造成的。

  所谓累积的威势是指,柬厂考核提拔的办法,是比较上报案件的多少,番役每每出高价来购买事件,出卖者甚至诱人为奸盗而卖事件,番役不问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卖者已经分利走了。

  心怀怨忿告发人,诬陷别人使之受严刑峻法的制裁,怀恨者无不心满意足。

  希望皇上放宽封束厂事件的责求,而后东厂侦伺事件纔可以宽缓一些,束厂刺探事件可以宽缓些,番役买事件和卖事件的事就可以平息,累积的威势恐怕就能逐渐减轻。”后来杨仁愿又严肃陈述不应派遣锦衣校尉。

  崇祯帝因此告谕柬厂,言其应缉查的祇是阴谋叛逆和败坏伦常者,那些为非作歹、触犯律条的,自有主管机构处理,不宜侦察缉捕,并对凶横贪财的锦衣校尉进行训诫。

  可是皇帝还是越来越依赖厂卫,直到明朝覆亡纔停止。

  锦衣卫监狱,世称诏狱。

  古代诉讼只由司寇掌管。

  汉武帝创设了诏狱二十六所,历代或沿袭或更改没有定规。

  五代唐明宗设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这是天子自己统领之名占到汉代有侍卫司狱,凡大案件都在那里决断。

  明代的锦衣卫狱近似侍卫司狱,而其拘系残酷,为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太祖时,解押到北京的天下重罪犯,都收系在锦衣卫狱中。

  几次更换大监房,多派人审理,诛杀的人很多。

  后来将卫里刑具全部焚烧,把囚徒送到刑部审理。

  二十六年,申明禁令,韶书规定京城内外案件不得上送锦衣卫,大小都经由司法机关处理。

  成祖宠幸纪纲,叫他训练锦衣亲兵,又口U他掌管诏狱。

  纪纲趁机任用自己的党羽庄敬、袁江、王谦、李春等,找借口作不法之事敷千百椿。

  久后,族诛纪纲,而锦衣卫仍旧掌管诏狱,洪武帝的诏令被废除不用。

  英宗初年,主管锦衣卫的刘勉、徐恭都是谨慎之人。

  而王振任用指挥马顺,流毒天下,枷李时勉,杀刘球,都是马顺所为。

  景帝初年,有人指出武官缉查诸事的弊端,皇帝狠狠责备了其长官,下令所缉拿的人都送到法司去,诬陷人的从重治罪。

  英宗恢复君位,召来李贤,命左右侍臣离开,问他时政得失。

  李贤于是竭力论列锦衣卫官校提人审讯的危害。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背地里察验都是实情,因而召见它的长官,申诫了一番。

  已搜捕的弋阳王败坏伦常的罪名经查核属虚假的,皇帝又警戒他。

  而这时指挥门达、镇抚逯呆恃宠横行,李贤也几次被他们罗织过罪名。

  门达四处派遣旗军校官,逯杲又定下程限督促,拿获多的就做头目。

  干户黄麟到广西,把御史昊祯抓到卫裹,要了两百多副刑具去,天下来京朝觐的官员许多都被宣布有罪。

  逯呆死后,门达兼管镇抚司,罗织指挥使袁彬的罪状,抓来审讯,刑罚五毒交下,仅免一死。

  朝廷官员杨璀、李蕃、韩祺、李观、包瑛、张祚、程万锺等人银铛被逮捕,道路上哭诉喊冤的人不计其数。

  大约在纪纲被诛杀以后,他的徒众纔稍稍收敛。

  到正统时这类人重新张狂起来,天顺末年祸害更烈,朝野人士面面相觑,不能自保。

  李贤虽然极言其弊端,也不能挽救了。

  镇抚司的职责是审理诉讼案件,最初只设立了一个司,与外卫相等。

  洪武十五年,增设北司,而以军匠和诸执掌划归南镇抚司,于是北司专门审理钦犯。

  而大案的犯人经过审讯后,就送往法司拟定罪名,不曾备办审判文书。

  成化元年纔下令复奏案件时用参酌附言,法司更能牵制判案。

  十四年,增铸北司的大印,皇帝命令一切案件不要报告给原卫,就是卫里下达的案件,也径直请示皇上可否,卫使不得参与。

  所以镇抚职务虽低,其权力却日渐重大。

  起初,锦衣卫监狱由卫管辖,到门达掌管刑讯时,又在城西设置狱舍,拘押犯人,混乱不堪。

  门达倒台后,皇帝听取了御史吕洪的意见,拆毁了这些狱舍。

  成化十年,都御史李宾说:“锦衣镇抚司多次查获妖书图本,都是些荒诞不经之言。

  小民无知,总是被它们迷惑。

  请求将其书名全都记录下来,用布告昭示天下,使小民知道害怕和躲避,免得陷入法网,遭受刑罚。”皇帝回复同意。

  而侦查事件者的诬告还是不停息。

  十三年,逮捕了宁晋人王凤等,诬陷他们同瞎子一起接受妖书,充任伪职,并且诬陷其乡官知县薛方和通判曹鼎与他们合谋,发兵包围了两家,抓住二人严刑拷打,二人被迫自诬服罪。

  后来薛方、曹鼎两家多次声明冤情,状子下交法司,经查核弄清了事实,镇抚司官员犯妄报妖言罪,判处斩刑。

  皇帝只是告诚不得伤害无辜而已,而不能治他们的罪。

  这年,命令锦衣卫副千户昊绶参与镇抚司的刑事审理。

  昊绶性格狡猾阴险,依附汪直爬上去。

  后来知道官场舆论不容汪直,所以对无罪下狱的文官不再加以拷打,触怒了汪直,被解职。

  这时只有卫使朱骥掌握法律平正,处理妖人案件没有冤枉无辜。

  皇帝要办罪的犯人下交主管部尸弓,独用小杖拷问,皇帝曾派内使责问,但朱骥不改。

  世人因此称道他。

  弘治十三年,皇帝诏令法司:“凡是厂卫所送来的囚犯,依公正原则审察,有冤枉的即予以考辨重判,不要拘泥于既成判决。”正德时,卫使石文义与张彩一里一外,作威作福,当时人们称之为刘瑾的左右羽翼。

  不过石文义常常陪侍在刘瑾身边,不处理实际事务,办事的是高得林。

  刘谨伏法被诛以后,石文义也被诛杀,高得林罢官。

  此后是钱宁管事,重新大肆张狂,因叛逆罪被诛杀。

  世宗即位后,革去了十六个锦衣传奉官的职务,淘汰了十五个旗军校官,又告谕缉查事件的武官,只探察图谋不轨、妖言、人命和强盗这类重要事件,其它诉讼和京城以外的州县的事,不得参与。

  不久,事情多交给镇抚司处理,镇抚舆内侍勾结在一起,心计巧妙符合皇帝心意。

  遇上太监崔文不法获利的事情败露,皇帝将此案下达刑部审理,不久又下内旨送到镇抚司。

  尚书林俊说:“祖宗当朝时,将案件交给法司,事情无论大小,都让他们公平审理。

  自从刘瑾、堡奎掌握大权以后,专门信用镇抚司,玩弄文字、编造冤狱,法纪受到极大的破坏。

  改行善政实施教化执法就从今天开始,不宜再因为小事而枉曲法律了。”皇帝不听。

  林俊又说:“这条路一开,只怕以后有了大罪,案犯就攀附关系,设法由宫内降旨来免于问罪,这实在是一条通往混乱的路。”御史曹怀也进谏说:“朝廷只信用一个镇抚,那么法司的官署都可以空曹,刑官都成为冗员了。”皇帝都不听。

  六年,侍郎张璁等说:“祖宗设置三个法司来纠治官府的邪恶,公平地决断诉讼。

  设置束厂、锦衣卫,是用来缉拿盗贼,纠察违法乱纪的人。

  建议从现在起,审理贪官冤案还是责成法司来办,如果有徇情枉法的,就让厂卫来监察。

  盗贼和违法乱纪的人,还是责成厂卫缉拿,然而也必须送到法司拟定判词。”皇帝下诏按此建议施行。

  可是卫司武官到监狱提人仍旧肆无忌惮。

  给事中蔡经等人弹劾其弊端,希望皇帝不再派他们去提人。

  尚书胡世宁请求采纳他们的意见。

  詹事霍韬也说:“诉讼案件交付给三法司就够了,锦衣卫却又来横加阻挠。

  过去汉光武帝崇尚名节,宋太祖刑法不加在士大夫身上,而后忠义之士争着为他们献节效命。

  士大夫有罪就打入刑徒之中,这是羞辱他们。

  犯了大罪,废黜他、诛杀他都可以,便叫武人群起逮捕,揭去帽子脱掉衣裳,套上桎梏。

  早上还在清贵之列,晚上就身陷囹圄,刚强雄壮之心,挫损几尽。

  等到复核为无罪,就戴上官帽束好腰带,立在朝拜的队伍中。

  强悍武夫看着官员指指点点:‘某人,我凌辱过他。

  某人,我抓了他,捆了他。

  ’小人无所顾忌,君子却会由此改变行为。

  这就是豪杰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而变故之后很少有人保持气节的原因。

  希望从现在起束厂不再参与朝参仪式,锦衣卫不再主管诉讼审判。

  士大夫犯罪、谪贬、撤职和诛杀,不要加以笞打杖责,不上枷锁镰铐,以便培养廉耻之心,振作精神,激励气节。”皇帝认为霍韬在职权之外乱说,不釆纳他的意见。

  按照祖宗制度,每当朝会的时候,厂卫长官率领下属和校尉五百名,列队侍立在奉天门下纠察礼仪。

  凡是不合礼仪的人,立即剥下他的衣服,取去官帽,抓起来关进镇抚司监狱,杖责之后予以释放,所以霍韬说到这些事。

  等到万历年问,朝仪有过失的官员纔不关进监狱了,只罚扣他的俸禄而已。

  世宗讨厌张鹤龄和张延龄,为非作歹的刘柬山等人于是诬告二人有邪毒诅咒行为。

  皇帝大怒,把二人关进钦犯监狱,刘束山趁势株连牵引自己平素不喜欢的人。

  卫使王佐打探到实情,根据诬罔律条反坐刘束山罪。

  王佐于是枷刘束山等人于阙门之外,不到十天,这帮人全部死亡。

  人们将王佐和牟斌相比。

  牟斌是弘治年间的指挥。

  李梦阳弹劾张延龄兄弟犯法之事,关进监狱,牟斌比附轻罪处理,使其得以免死。

  世宗中期,卫使陆炳作恶,与严嵩朋比为奸,而倾轧夏言。

  然而皇帝多次制造大案件,陆炳又常保全了他们,所以士大夫并不怨恨陆炳。

  万历年问,提意见和触忤矿税宦官的臣子,都打入钦犯监狱。

  刑科给事中杨应文说:“被逮捕的监察主管郡守县令和平民有一百五十多人,虽然已经拷问,还没有送到法司定罪。

  监狱禁闭森严,水火不入,疫疾毒疠之气,充斥牢房。”卫使骆思恭也说:“每年举行熟审,时间都在个满以前。

  现在两年没有举行热审了,镇抚司监狱里的犯人将近两百个,多抛掷瓦片发泄冤气。”镇抚司陆逵也报告:“监狱里的囚犯心怀怨恨,有的拿JJ剁了自己的手指头。”皇帝一律不予回应。

  不过这时候告人隐私的风潮已经衰减,被拘捕的大臣不多。

  万历末年,抓捕诸臣的政策稍宽,锦衣卫监狱渐渐空虚了。

  旦尔耕、许显纯在熹宗时当魏忠贤的义子,其死党孙云鹤、杨寰、崔应元辅助他们,拷打杨涟、左光斗这些人。

  犯贪脏罪的立定期限按规定交款,两天为一个期限,交款不按期限的,受全刑。

  所谓全刑即上枷械,上镰,棍击,拶指和上夹棍。

  五毒俱全,受刑者呼号之声沸天,血肉溃烂,辗转求死而不得。

  许显纯则叱咤如常,若无其事,然而必须依魏忠贤的指令行事,魏忠贤所派遣的听记之人未到,许显纯不敢审讯。

  一天晚上,叫囚犯们分开到不同监房住宿。

  于是狱卒说:“今天晚上有人该壁挺了。”壁挺,狱中指死亡。

  第二天,杨涟被处死,左光斗等都按次序被锁住头颅拉死。

  每一个人死后,都停放几天,纔用苇席裹尸抬出牢门,蛆虫把尸体都蛀烂了。

  狱中事件隐秘,囚徒家属甚至连亲人死亡的日子都不知道。

  庄烈帝擒拿诛杀魏忠贤逆党时,冤死者的家属后人望着狱门呼天抢地哀号,写祭文来祭奠。

  皇帝听了也哀戚。

  自从刘瑾始创戴立枷以后,锦衣卫监狱经常使用它。

  神宗时,御史朱应毂详陈其惨状,请求废除,皇帝不听从。

  到了魏忠贤手上,更制造大枷,又设了断脊、断指、刺心的酷刑。

  庄烈帝问左右近臣:“为什么要创制立枷?”王体干回答:“用来惩罪大奸大恶而已。”皇帝面有愁容地说:“虽然如此,到底还是可怜。”魏忠贤为之有所畏惧。

  柬厂的祸害,到魏忠贤时达到极点。

  然丽厂卫没有不互相勾结的,案情的轻重,厂能从官内得到消息。

  而外廷有抵触不合的案子,锦衣卫就由东西两司房搜访缉拿,北司严刑拷问,罪状罗织周密,然后纔送交法司。

  即使是东厂抓捕的人,也必须移交给镇抚司再审讯,然后刑部纔拟定判决。

  因而厂的势力强大,锦衣卫就依附于厂;厂的势力稍弱,卫就反过来盛气凌厂。

  陆炳缉拿司礼李彬和东厂马广隐秘之事,都问成死罪,因为陆炳深得内阁严嵩的心意。

  后来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强盛,内阁势力日渐削弱,阁臣反而比厂的地位低下,而卫使没有不争相趋附厂官,甘心为其奴仆。

  锦衣卫人员有功升迁授勋卫、任子、科目、功升,共四种。

  嘉靖以前,文臣子弟多不屑于充任锦衣卫。

  万历初年,刘守有以名臣子弟的身份主持锦衣卫,此后文官子弟都乐于在卫裹任职。

  士大夫与他们交往,案子紧急时,多依靠他们的力量。

  刘守有的儿子刘承禧和昊孟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庄烈帝对群下多疑,王德化掌管束厂以惨毒峻刻辅佐他。

  昊孟明掌管卫印,不时有所宽纵,但是观望东厂的脸色,不敢违抗。

  而镇抚梁清宏和乔可用朋比为奸。

  凡是缙绅之家,总有几个人来往,会留下把柄。

  所以通常很晚纔起床,早早就关大门,不敢两人在一起对谈。

  旗军校官临门如同遭大盗抢劫,官员就是窝藏赃物的囊橐,钱财均分。

  京城中有奸细潜入,那些做工的人和贩卖的人私下被流寇派遣,没有一个举发,而高门富豪局促不安,没有宁日。

  那些狡黠的歹徒恣意请托人办事,稍有连逆,就捏造事实诬陷,罗织罪名,摘取片言只字,就可以株连达十几个人。

  姜垛、熊开元下狱后,皇帝谕令掌卫骆养性悄悄杀了他们。

  骆养性将皇帝的指令泄露了出来,并说:“这两个臣子应当处死的话,应交付给有关部门,写出他们的罪行,使天下人明白。

  假若秘密派臣去杀了他们,天下人和后世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人主?”适逢大臣们也多替姜垛等人说好话,于是二人得以长囚狱中。

  这是骆养性值得称道的地方,可是在其它事情上,骆养性也多有肆虐。

  锦衣卫旧例有论功行赏,只有缉拿圆谋反叛的人有赏。

  后来假冒滥赏无度,所报的功一百个没有一个是真的。

  官吏百姓困苦重重,而厂卫上奏请求要什么就给什么。

  隆庆初年,给事中欧阳一敬极力陈述这种做法的弊病,说:“侦缉事件的官校,其势力容易办,而又各按类计算其拿获立功的次数,作为升等授勋的根据。

  那磨凭着可以达到的权势,邀必然获得的功勋,屈人利己,什么不能做出来?有的在强盗自首免罪之后,故意命令强盗多多牵连平民来充数;有的囊括人家家产说是强盗的赃物,裹挟市井豪强作为人证;有的暗地里伪造图书,携带在身上假造妖书批语,用妖言假印的律条诬陷别人;有的根据姓名相似,不清不楚地就把人抓起来;父亲诉说儿子孝顺,反而判其儿子忤逆之罪。

  所以谁家被缉访,俗言叫刬,毒害之烈由此可知。

  请求从今以后定下制度,机密和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宪令大典,厂卫依惯例上奏请求。

  那些案情不明,尚未审议的,一定要等法司详拟出判状以后,方给记功。

  仍救命兵部和刑部查问明白,再请求皇上下旨予以升赏。

  缉拿了人来而未能立案的,不准假冒破案以求升赏。

  至于其它诉讼案件,一概不得插手,以免侵犯司法部门的事务。

  若案子不能成立,而锦衣卫官校和镇抚司将人拷打成重伤,乃至死亡,允许司法机关查治。

  法司若纵容隐瞒附和,则听凭科道官参与查验。

  像这样则功劳一定会核实,缉访的材料一定会合乎事实,而冤枉无辜和滥施刑法就可以杜绝了。”当时皇帝不能采用他的建议。

  宦官同法司一起审录罪囚,始于正统六年,皇帝命令何文渊、王文审理行在所的疑案,叫他们与宦官兴安一同进行。

  周忱、郭瑾到南京去审案,皇帝敕命也这样做。

  当时虽然还没有定出五年一次大审的制度,而南北两京的宦官得以参与三法司的审判案件。

  景泰六年,皇帝命令太监王诚会同三法司复审北京的罪案,未审南京罪案的原因,是发生了天灾而创例。

  成化八年,皇帝命令司礼太监王高、少监宋文毅到两京参加会审,而各省派遣恤刑使的任务,也在这年定下来。

  十七年辛卯,命令太监怀恩同法司一起审录罪囚。

  此后审录一定耍在丙年和辛年进行。

  弘治九年,不派宦官参与审案。

  十三年,因为给事中丘俊进言,又命令太监参加会审。

  凡是会审之时,太监带着皇帝的敕令在大理寺张开黄盖,搭一个三尺高的台子,自己坐在中间,三法司的官员们坐在左右两边,御史、郎中以下的官员捧着案牍站在那里,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地奔走效劳。

  三法司检查已定的案子,如果有量刑出入轻重不当,一律看宦官的旨意行事,不敢违抗。

  成化时,会审有一案,弟弟帮助其兄斗殴,杀死了人,太监黄赐想减刑处理。

  尚书陆瑜等人坚持不同意见,黄赐说:“同室的人相斗,尚且披着头发戴上帽子去解救,何况兄弟呢?”陆瑜等人不敢驳难,终于枉法判决。

  万历三十四年大审,御史曹学程因为向皇帝进言而久久拘押在狱中,群臣请求宽赦他,皇帝统统不允许。

  刑部侍郎沈应文代理尚书之职,联合都察院和大理寺的长官,写书面意见送到太监陈矩手上,请求他饶恕曹学程的罪过。

  然后会审,案子判定后,署名同奏。

  陈矩又私下启禀皇上,说曹学程的母亲年老值得关怀。

  皇上终于松动,释放了曹学程。

  这件事情很好,而可见太监的权力达到如此地步。

  锦衣卫的卫使也能参加法司在午门外进行的审讯,以及秋后承天门外的会审,但是不参加大审。

  每年处决犯人后,用图文将每个囚犯的罪状张布在锦衣卫的外墙上,叫人们观看反省。

  奉诏命复审过犯人的宦官,死了以后其墓殿上要画上壁画,图中太监坐北朝南,旁边是司法机关的堂上官员,以及御史和刑部郎领着囚犯鞠躺听命的情况,以为荣耀昭示后世。

  成化二年,命令宦官监斩强盗宋全。

  嘉靖年间,宦官犯法,诏令免于逮捕审讯,只下交给司礼监处理。

  刑部尚书林俊说:“宫府是一体的,宫中宦官犯法,应下交司法机关审判,验明其罪并公正处理,不应当废弃了祖宗的制度。”皇帝不听。

  按照太祖的制度,宦官不得识字、干预政务,祇不过充任宫中扫除之役而已。

  洪武末年焚烧了锦衣卫的刑具,大概是表示永不再用。

  而成祖违反了这个规定,终于给子孙留下大祸患,君子为此而痛惜。